【本報台北訊】夏季腳步漸近,日晒造成的皮膚傷害風險提高,最怕引起皮膚癌。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近日加強防晒衛教宣導,提醒民眾要習慣出門時帶上一只手提袋,裡頭準備長袖罩衫、寬緣帽、防晒乳與太陽眼鏡,藉由適當的防晒避免皮膚癌找上門。
台灣受到皮膚癌威脅的人愈來愈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我國皮膚癌每年新發生人數,過去十年來增至原來的一點五倍,自二○○七年兩千四百二十七人上升至二○一六年三千六百七十九人,粗發生率也自十萬分之十點五七爬升至十萬分之十五點六三。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說,我國皮膚癌當中,約有半數屬基底細胞癌、三成屬鱗狀細胞癌,這兩種癌別的主要危險因子都是太陽中的紫外線。
由於紫外線的傷害具有累積性,隨著人口老化,經年累月沒有做足防晒的人罹患皮膚癌的比率就愈來愈高,臨床上特別常見農人或建築工人罹病。
黃毓惠說,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主要由過量曝晒造成,因此腫瘤出現的位置往往在太陽照射得到的地方,像是臉部、手臂、耳朵上方等;基底細胞癌的外觀像是新長的痣,鱗狀細胞癌則是紅色腫塊。
另一種致命性較高的黑色素細胞癌的外觀是黑色,通常發生在腳趾或腳底。
她建議,一旦發現身上出現不對稱腫塊,注意到邊緣不平滑、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直徑超過零點六公分,且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隆起,就要警覺可能是皮膚癌,及早至醫院接受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