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英科大日前和社區成立聯盟共同推動時間銀行,主張讓老中少有自主能力者先投入照護工作,待年老力衰時,再將這些時間轉換成其他人來照護自己,同時提供服務者,也可以「即時提領」該校推廣教育中心的課程折扣,或健康促進活動等資源來做「支付」,以此推動時間銀行互助概念。
時間銀行概念主張「以服務換取服務」的另類貨幣系統。在北歐、日本行之有年。台灣目前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失能且需長照人口近九十萬,失智者也有二十五萬人,每年需要花費一千二百億元,但政府長照經費僅三百億元,無力支付,而請不起外勞的家庭也是沉重負擔。
台灣推動成立時間銀行數十年,民眾對時間銀行並不陌生,各醫療基金會、慈善團體也以義工服務時數,兌換免費健檢等不同回饋項目,但最大的挑戰是參與服務的義工多,提領服務的人太少,或是提領的項目不夠多元,無法吸引大家,造成時間銀行存與取的平衡機制未能落實。
事實上,推動成立時間銀行,必須靠公部門支援與著力,加強宣導;民眾也要習慣以時間取代貨幣的交換方式,才能克竟其功。而類似輔英科大推動時間銀行的做法富多元彈性,「即時提領」該校資源課程來做「支付」,自助助人,效果很好,因此吸引很多社區義工投入,也讓「時間銀行」的運作更加順利。黃福鎮(高雄市╲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