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辭世 羅浮宮金字塔 永流傳

 |2019.05.18
1717觀看次
字級
用優雅的玻璃和金屬造形,改造世界各地都市天際景觀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圖/美聯社),十六日在紐約市溘然長逝,享壽一百零二歲。
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是貝聿銘的傳世作品之一。圖/法新社
日本美秀美術館。圖/資料照片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圖/資料照片
蘇州博物館。圖/新華社
香港中銀大廈。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用優雅的玻璃和金屬造形,改造世界各地都市天際景觀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十六日在紐約市溘然長逝,享壽一百零二歲。

一九一七年生在中國廣州的貝聿銘,屢獲建築界最高榮譽,包括一九七九年的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一九八三年的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以及二○一○年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有「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之譽。

貝聿銘三子貝禮中告訴《紐約時報》,貝聿銘十六日凌晨過世;報導未提及確切死因;貝聿銘近年深居簡出,三周前才過一百零二歲生日,當時未傳出身體不適。

深受建築大師康恩影響

貝聿銘的事業生涯橫跨半個多世紀,一直到九十多歲還創作不懈,幾十個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巴黎羅浮宮典雅的玻璃金字塔,波士頓的約翰.甘迺迪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以及克利夫蘭的搖滾樂名人堂和博物館,華府國家美術館東廂的簡潔幾何線條,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充分表現他精練的風格。

他的作品還有紐約市的四季大飯店、新加坡和多倫多的辦公大樓,以及中國、日本、盧森堡和卡達的博物館。除了精美的文化中心、摩天大樓和豪華旅館,他也設計學校、醫院、市政建築和住宅。

他一九四八年就是在紐約房地產開發商查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手下設計住宅起步,而查肯多夫待他如父如師,也是極少數能直接稱他「聿銘」,而非簡稱「I. M.」的人。

這種都市規畫經驗為貝聿銘天馬行空的構思和野心奠定務實基礎。

貝聿銘說話輕柔,彬彬有禮,卻充滿權威,毫不妥協地追求願景,對於把工程從設計變成實際建築則充滿彈性。

貝聿銘出身富裕的中國銀行家族,到美國上大學時還只會基本英語,從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建築學士學位後,進入哈佛設計研究所深造;他深受建築大師康恩(Louis Khan)影響,作品可看到康恩對光線、質樸線條和形狀的喜愛。

一九五五年貝聿銘成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一九六七年落成的科羅拉多州圓石市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成為他的事業轉捩點。這個由實驗室、辦公室、平台和停車場組成的設施,占地將近二十五萬平方呎,四周是綿延的落磯山脈。

作品成功抓住當地神韻

在設計這個中心時,貝聿銘養成兩個特有的習慣:潛浸在有助構思的文化,以及克服內向本性與客戶建立密切關係。他與中心的創辦人經常帶著睡袋和廉價紅酒,上山感受當地風土,並根據印第安人的懸崖居所設計出連串四方高塔型建築。

幾十年後他領取普利茲克獎時說道,建築師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當地特有的靈魂,因為任何建築物都不能單獨存在。

出道時曾與他共事的建築師裴德森(William Pedersen)說,貝聿鉻的作品精髓在於他能夠表現當地的神韻,與四周景物呼應融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