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間】家人與客人

文/羅一亮 |2019.05.15
3074觀看次
字級

文/羅一亮

有些人的性格是「家人型」的,在團體中他會主動找事做,出門時預先查好路線,時間到了發文提醒,上車幫你留位子,替大家準備礦泉水;你遇見困難時,他也會約你出去吃頓好料,給你滿滿的支持和力量。而有些人則是「客人型」的,他經常是活動後半場才出現,往往接受多於給予,也不太作全面性的籌畫;他會吃你蒸好放在桌上的包子,但是盛包子的紙和碗就留在桌上,也不會想到拔電鍋的插頭。

人際關係裡,很重要的是心神和資源的投入,大到社會、小到家庭都是。我們也可以看見不少極端的例子,一些夫妻,其中一人得包辦七八成以上的工作量,無論是先生或太太,某一方要工作、要做家務、要負擔大部分的財務、要負責孩子功課,還要被挑剔、安撫對方,這是「客人型」的配偶。親子關係裡也是,一些父母就想著留時間給孩子讀書,因此他們自小就不需分攤工作,從來沒有洗過衣服、掃過地,張嘴就是天賦人權,說不想和弟妹共用房間、抱怨桌上的菜有多難吃,這是「客人型」的子女。

我們是選擇當客人,可以有前沒後、有權無責,還是選擇當家人,你好我才好的體貼扶持,兩種思維就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包括溝通的深度及孩子的教養。

其實,家人就要像家人,家不是旅館,必須強調貢獻與分攤。有時表面感情融洽,實際上家人的關係並未完備,相處模式呈現單向傾斜,光讓一個人忙又盲,而另一邊卻是閒又嫌,這是極不健康的狀態。就像是一個水管注水一個水管漏水,何時能裝滿?或是蝸牛白天向上爬晚上向下滑,何時才能到達目的地?即使對方能力再強,但老是讓對方單方面付出,再豐沛的熱情也終將消耗殆盡。

再進一步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那些總是在照顧別人的人?想想在團體裡,是誰從一開始就默默地承擔,我們除了尊敬他,更應該深入關心他需要什麼。總是為別人付出,不代表他沒有需求、不需要被照顧,我們應當給這樣的夥伴更多的讚揚和支持;主動多付出一些,自己本身也將收穫更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