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三國人物》孔融、陶謙、太史慈

◎吳桃源 |2007.07.19
2672觀看次
字級


孔融、陶謙、太史慈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牽著一個的。

漢獻帝初平四年(西元一九三年),曹操父曹嵩為陶謙部將張闓(原為黃巾餘黨)所害,曹操發誓要血洗徐州,為父報仇。

北海太守孔融與陶謙交情深厚,聞徐州告急,願出兵相救,無奈黃巾賊已兵臨城下,自顧不暇。此時太史慈受母親重託,前來解圍,孔融告知要解圍應前往劉備處求救兵,太史慈乃奮勇殺出城去,單槍匹馬見了劉備。劉備只說了一句:「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立即點兵三千,與關羽、張飛馳往北海,敗黃巾賊,解孔融危。

後孔融邀劉備同往救陶謙,劉備自覺兵微將寡,答應先往公孫瓚處借得三五千人馬,再與孔融會合。孔融請劉備勿失信,劉備答稱「人無信不立」,後果然與孔融一起進駐徐州。陶謙感劉備義舉,欲將徐州印讓之,劉備堅拒,理由是:遠來相助,只為大義,不願背負吞併的罪名。此為陶謙第一次讓徐州。

後呂布攻兗州(山東、河北一帶),曹操腹背受敵,遂從徐州退兵。陶謙大喜,當著孔融面,再請劉備領徐州,劉備仍堅辭,理由是:無端據之,天下將以劉備為無義之人。不過卻答應屯軍小沛,從旁保護徐州。此為陶謙第二次讓徐州。

後陶謙病重,再請劉備領徐州牧,劉備問謙為何不傳二子,陶謙答稱二子皆不才。後劉備在關羽、張飛再三相勸下,勉強受印。這是陶謙第三次讓徐州。時為漢獻帝興平元年(一九四年)。(第十一回、十二回)

由孔融、陶謙、太史慈牽引出「三讓徐州」的故事,目的很簡單,為的是凸顯劉備的仁義。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自小聰穎,其「讓梨」故事至今傳為美談。十歲時曾往見李膺(河南太守),門人不讓進,孔融答稱與李家係世交,後李膺問他,李家和孔家祖先有何世交關係,孔融說以前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李耳),怎麼不是世交呢?

後陳煒至,李膺指著孔融說是奇童,陳煒則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接口道:「如君所言,幼時必聰明者。」陳煒聽了笑稱:「此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

不過孔融這個「偉器」卻以「忤逆」著稱。董卓時他即因發言相諫,外調北海相。北海六年,雖得人心,曹操仍召至許昌,後亦因相諫而遭忌(孔融諫曹操的名著《論盛孝章書》,文中強調招攬人才的重要,可作為領導人必讀之作),死時妻小均被誅,時為建安十三年(二○八年)。

陶謙在《三國演義》中「三讓徐州」的故事其實是虛構。與《三國志‧魏書‧陶謙傳》對照,陶謙之所以能擔任錢糧豐足的徐州牧,是因為他走後門(獻貢給天子)得來的。在徐州任內,他不僅疏遠忠直耿介之士,還重用性喜諂媚的小人。

曹操兩度征討他,第一次確實是在一九三年,但非為父親之死;第二次是在一九四年,曹操為父東伐陶謙,陶謙卻病死,立遺囑要劉備領徐州牧。

因此,看羅貫中穿針引線地將曹操兩次征討陶謙,寫成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與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其事蹟的感人,確實讓劉備一再受人懷念。

太史慈原是東萊郡(山東)人,後因犯事躲往遼東,母親無人照看,孔融常派人問候,並送吃食。後太史慈返家,母親告知孔融周濟一事,並要太史慈前往救援被困的孔融。太史慈為報孔融之恩,義不容辭前往劉備處求救兵。

這一段故事出自《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主角雖是太史慈,但其實是表揚他背後的母親--知恩圖報的美德。

看孔融、陶謙、太史慈的故事交織出人性的光輝,我們不得不說沒有羅貫中一枝妙筆,《三國演義》情節的串連不會如此吸引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