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水 手作竹篾燈籠一甲子 羅智華 |2019.04.30 語音朗讀 870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人稱「秋水師」的燈籠工藝製作大師唐秋水,為傳承手製燈籠的手藝,近六十年來堅持以雙手製作燈籠,不為追求快速而改用機器製造,對傳承的用心與精湛手藝讓他榮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殊榮。 圖/記者羅智華 美學底蘊濃厚的唐秋水繪得一手好畫,無論是燈籠上的松鶴延年還是神明等各種圖案,都難不倒他。圖/記者羅智華 美學底蘊濃厚的唐秋水繪得一手好畫,無論是燈籠上的松鶴延年還是神明等各種圖案,都難不倒他。圖/記者羅智華 【記者羅智華彰化報導】走進位於彰化市民族路上的春秋美術社,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燈籠迎面而來,宛如元宵燈會般令人目不暇給。這些做工精緻、華美的燈籠,出自於手製傳統竹篾燈籠將近一甲子的工藝大師唐秋水之手。 人稱「秋水師」的他,為保留手製燈籠的傳統文化,數十年來始終堅持以一雙手慢慢打造燈籠,從不為了追求快速改用機器製造,不僅保留全台少見的剖竹枝技藝,對文化傳承的用心與精湛手藝,更讓他在去年底榮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民俗工藝獎」殊榮。 「手製竹篾燈籠不僅是慢工出細活的功夫,更融合竹編、書法、繪畫等工藝文化於一體。」唐秋水說,許多人都看過燈籠,但不見得了解箇中奧妙。 他表示,一個燈籠從無到有得經過剖竹、編型、糊布到圖案彩繪等多重步驟,第一步就是先將又粗又長的桂竹,用刀子慢慢剖成一根根細如竹籤的竹枝,過程耗體力又費時,現在幾乎沒有師傅願意這樣做,都改為機器代工。 但在他看來,每根桂竹外觀都不同,竹子纖維生長方向也不一樣,唯有靠手工剖竹才能知道竹子纖維如何生長,才能剖出一條條強韌又有彈性的竹枝,製作出好品質的燈籠,這樣的工法是機器做不到的,因此即使再費工,多年來他依舊堅持用雙手剖竹枝。 剖好竹枝後,接著要發揮宛如「織女」般的編織技巧,將上百根竹枝慢慢編成燈籠架構,再用紗布繃住編好的竹枝,進行上漿、上色,才算是完成手工燈籠的前半段步驟;接下來則要進行最重要的燈籠彩繪工序。 傳神燈籠圖 讓宮廟、遊客找上門 年屆七十的唐秋水從小就喜歡拿著彩筆塗鴉畫畫,靠著天分與自學,讓他不僅將牡丹花鳥等各式圖案都繪製得維妙維肖,就連人物神情也拿捏得十分到位。 閒暇之餘喜愛畫畫的他,其美術作品還在南瀛美展、大墩美展等全台美展脫穎而出、深獲評審青睞。這樣的好畫功,也讓他的燈籠繪圖格外活靈活現、與眾不同,無論是祥龍獻瑞、松鶴延年,還是觀世音菩薩、媽祖娘娘的莊嚴慈藹面容,都繪得炯炯有神。南瑤宮等各地不少宮廟舉辦慶典時,都會特別前來訂製專屬燈籠,還有民眾遠從馬來西亞等海外慕名而來。 「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買過燈籠,但這樣的傳統工藝如果不好好傳承,就沒辦法保留下來了。」手持竹篾燈籠的唐秋水有感而發表示,燈籠不是一般民眾的生活必需品,卻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悠久文化與生活智慧,這樣的文化傳承不能就此中斷,因此即使年事已高,仍堅持用雙手製作燈籠。 為了讓傳統技藝後繼有人,他的兒子唐嘉興還為此放棄穩定教職,回家傳承父親的好手藝,父子倆攜手合作,把一盞盞燈籠塑造成獨特美麗的工藝,也讓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前一篇文章 日感恩311捐款 阿波舞來台公演 下一篇文章 馬尼拉大學博館紙板藝術吸睛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3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08推廣兒童歌仔戲 鄉村巡演明開跑2025.10.3009習川會今登場 台海議題受矚2025.10.3010以控哈瑪斯違反協議 再空襲加薩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風土心》典藏展 再現土地情感與生命追求高雄春藝重磅登場 三檔國樂新舊相融再現眷村場景 《六公里的返鄉路》獲休士頓影展金獎跟著時空旅人 探索現代建築與歷史場域故事再現傳統戲曲榮光 地藏庵化身戲台上演八仙傳奇讓心靈反璞歸真 鄭宗龍《毛月亮》國際巡演獲好評 作者其他文章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永續佛學教育佛光人清淤不停歇 用愛與熱食送暖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台中綠美圖開箱佛大校長趙涵㨗 登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鎮長畫家 畫下台灣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