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首次記錄到東海岸珊瑚礁集體產卵的壯觀景象。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前後,是台灣周邊海域珊瑚「集體產卵」的季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上周進駐台東縣成功鎮,在基翬海岸進行夜間潛水觀察,首次記錄到東海岸珊瑚礁集體產卵的壯觀景象。
計畫主持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與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上周四到達成功鎮,當晚就開始進行夜間水下潛水觀察,觀測到六種珊瑚(桌型軸孔珊瑚、變異軸孔珊瑚、變形表孔珊瑚、叢狀棘杯珊瑚、粗糙片棘珊瑚、實心角菊珊瑚)分別在晚間八時三十分至九時之間進行釋放精卵束的生殖行為。
兩人隔天再次下水,又發現更多種且大量珊瑚釋放精卵束的壯觀景象,包括八種珊瑚(叢狀棘杯珊瑚、紋柱珊瑚、皺摺繩紋珊瑚、大錐珊瑚、片腦紋珊瑚、中國腦紋珊瑚、密集迷紋珊瑚、柔軟管孔珊瑚)。
其中柔軟管孔珊瑚為雌雄異體,雄性釋精造成一層薄霧覆蓋在珊瑚群體上,不同於其他雌雄同體珊瑚釋出同時含有精子和卵的「精卵束」。
台灣過去對於珊瑚產卵的紀錄,多集中在南部墾丁海域及台灣海峽的澎湖群島,太平岸花東海岸珊瑚礁一直沒有相關紀錄。陳昭倫表示,這次在基翬的觀察,是台灣東海岸珊瑚礁區首次記錄到珊瑚產卵的科學資料,相當珍貴。
郭兆揚指出,這次觀察到許多種類珊瑚還持續進行珊瑚產卵行為,證明台東海岸的珊瑚仍舊健康可以投入生殖,期待這些卵能夠成功受精發育成小珊瑚,再回添到東海岸各地的珊瑚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