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走過台灣民間老照片(14-8) 種甘蔗的美好年代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9.04.26 語音朗讀 264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測量蔗葉:技術人員測量試驗甘蔗品種長成後的葉子的長度與寬度,強調研究、引介和應用是台灣農業的特色,也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不同的編號:試驗所的培育甘蔗均有編號,以追蹤每一個階段的變化。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糖業試驗所新竹苗圃:台灣糖業試驗所新竹苗圃的兩名技術人員合影,農業科研代表著大好前途。台灣光復後20年間,農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力,大批學生進入農業科技學校就讀,以求得好前途。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溫室裡培育:溫室裡培育的特別品種的甘蔗。甘蔗品種的 廣泛應用需要經過繁複的過程,尤其是要經過土地適應和 市場消費慣性的檢驗。許多培植成功的品種,卻不為消費 者喜愛,最後還是要放棄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檢視甘蔗發育:專家們檢視甘蔗發育的情況。經濟成長時期 室內種苗培育:外國專家參觀溫室內種苗的培育情況。 ,一般人往城裡擠;可是現今城市過度擁擠時,許多人又趁 假日回到農村,包括蔗田也興建起各種休閒農業。如今不僅 是專業人員,甚至連城市的大小孩也走進了蔗園。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室內種苗培育:外國專家參觀溫室內種苗的培育情況。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豔陽高照的蔗園:民國50年代 ,豔陽高照的蔗園構成寶島的 田園景觀。高雄、屏東地區氣 候炎熱,適合種植甘蔗,甘甜 的蔗汁為炎夏帶來幾許清涼。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 台灣氣候溼潤,適於耕作,明鄭至清初,大批福建移民渡海來台,開山墾荒,農業逐漸發達,至清代末年,無論稻米種植或樟腦等經濟作物的生產,均達到很高的水平。 日治時期,殖民當局將台灣建成日本帝國的農業給養之地,在南部興建密集的水利灌溉工程,引進現代科技,對各類農業產品進行研究與開發。台灣光復後,當局在經濟發展策略上採取審慎的步驟,先由農業著手,累積輕工業發展所需的資金與社會消費能力,等條件成熟後,再由輕工業轉至重工業。因此,將近20年是農業發展的黃金期,不僅稻米產量大增,諸如香蕉和蔗糖等經濟作物更因出口海外而大發利市,成為賺取外匯的主力軍,蕉農和蔗農個個笑顏逐開。 這一章節呈現的是甘蔗種植實驗園的老照片,農政當局設置實驗園,引介國外技術經驗,加上本身的研發,不斷改進甘蔗的品種,最後將研發成果交給蔗農,協助他們種出最好最多的甘蔗。至於蔗糖的製作,日治時代即設有台灣糖業株式會社,光復後改為向民間開放的股份制,不過仍由官股主導。 台糖公司占地廣闊,擁有多個製糖工廠,蔗田之間還有專屬運輸甘蔗的小火車,在美麗的農村裡,猶如神話般的小王國。台糖後來不僅製糖,還生產雪糕、冰淇淋以及多樣食品,可以說,台灣民間對美好農業時代的記憶與南部蔗園迷人的風光,密不可分。 前一篇文章 【舉世震憾】巴黎聖母院大火 下一篇文章 【學堂鐘聲】林語堂回轉像小孩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古典時節】古來才女命多舛【大江南北】鐵灶山石刻與法藏寺【書藝心語】鑽石的石【寰宇采風】多元融合的諾曼王宮 【遺澤流風】 碧霞宮與岳飛信仰【近未來之形:2025青藝獎典藏作品巡迴特展】 青藝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