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柏齡(資深媒體人)
從去年開始,假新聞,變成一個愈來愈受關注的議題,從關西機場接駁車事件,六都市長選舉,從民生議題到政治議題,到處都出現了引發爭議的假新聞。
執政黨認為假新聞嚴重影響政策執行,因此要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硬起來,執行媒體新聞報導的真假監看管理,一度因為成效不彰,高層一怒之下,也間接令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主管跟著換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也終於有動作,要求散布假新聞的電視台主管換人,為假新聞負責。
政府的介入干預,定義何為假新聞進而採取管制措施,一度被傳播學界視為洪水猛獸,原因在於等同於新聞箝制侵犯新聞自由。
從動作的角度來看,的確如此,從結果來看,卻有導正視聽之效。最近一個實例,是斯里蘭卡發生連續爆炸攻擊事件之後,對於發動攻擊的組織是誰,動機為何,會不會有後續其他攻擊事件,是否有其他國家指使,謠言揣度滿天飛。斯里蘭卡政府決定,阻斷所有社群媒體使用,直到事件調查結果出爐。
斯里蘭卡政府這個動作,導致外界批評,如果在攻擊事件當中的死者傷者家屬想要從社群網站上面,去報平安去找線索,現在幾乎等於不可能了,然而斯里蘭卡當局則是把握時間,在謠言被制止的當下,目前逮捕調查行動有明顯的進展。
假新聞早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各國政府機關與組織都開始採取行動,俄羅斯建立了一個網站,列出而且公布涉及國家不實資訊的內容。歐盟的外事務部也每周固定檢舉錯誤的消息內容。德國在選舉快到之前,也透過立法抑止假新聞的散布,對未能遵守規定迅速移除假內容的網站處以罰款。英國的獨立組織也在採取行動,組成團隊交互比對於選舉相關的假新聞報導,包含其他世界各地也都因為假新聞深受其害的地方,紛紛展開了一系列的政策行動。
假新聞推波助瀾的工具就是社群媒體,所以在反制假新聞行動當中,社群媒體本身一定要有相關的措施,包含Google推出新功能 ,可以在新聞搜尋頁面的注解或程式碼裡面,加入事實審查。臉書則強化過濾以及警告機制移除不實的訊息與故事,抑制假新聞的散布。
Twitter與第三方開發商規定,禁止建立多個重複張貼的帳號,目前過去的機器人帳號,很多已經被停權或暫時限制,微博和微信可以讓用戶在內容上面標籤可疑情況,並進行可信度的評分,在現今這個年代,新聞很容易產生,但很難加以查證,所以最重要還是得要靠讀者自行分辨閱讀內容的真實性,並防止假訊息的擴散。
讀者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查驗動作,包括將同一篇文章的內容跟其他新聞媒體交互比對,看其他地方是否也有播送或刊登,詳細了解文章內容的來源,以及了解作者和內容在何處刊登,檢查留言者的帳號和發布時間,就可以知道是不是機器人帳號,更重要的是,徹底閱讀文章,並進一步諮詢事實查驗者,在各種不同訊息與日俱增的情況之下,想要找出假新聞並且隔離,並不是那麼容易。
社群媒體上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規範也沒有訂好,分辨真相與假象責任,還是要落在受眾的身上,希望民眾能夠了解操作輿論的手段,培養自身判斷力,才能夠對任何心態的假新聞,擁有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