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處若瘀血,紗布加壓和冰敷能減輕症狀。圖/台灣血液基金會
【本報台北訊】捲起衣袖捐血或接受抽血,回家後卻發現手臂瘀血,是許多民眾的經驗。皮下瘀血應該如何處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欣湄建議,瘀血因血管滲血產生,應先冰敷;血液基金會指出,捐血後發現扎針處有瘀血,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冰敷,四十八小時後可熱敷。
皮下瘀血是指抽血的針頭穿過靜脈,造成皮膚下血腫塊或血液由血管滲出,皮膚呈現青紫色變化。捐血後手臂扎針部位瘀血常見原因,首先是下針角度或深度有偏差,導致血管受傷,其次是捐血後加壓不夠,止血不完全,血液流出血管外皮下組織,另外,也可能單純因為血管壁脆弱,或捐血後兩小時內手臂出力或提重物。
陳欣湄進一步解釋,一開始發現瘀血,因為血管還在滲血,應該先冰敷使局部血管收縮,讓傷口不再滲血,減少組織腫脹;發現瘀血兩天後,傷處不再滲出液體,就必須熱敷促進非傷口處的血液循環,促進代謝殘餘血塊。大約二周左右瘀血就會逐漸消失。
最讓民眾擔心的是皮下瘀血範圍愈變愈大,陳欣湄說,只是因為皮下組織稀鬆,血液從血管流出後會散開,故呈現瘀血擴散現象。當瘀血消失後,一切恢復正常,對健康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