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小兒血便通常代表消化道出血,嚴重者可能導致組織壞死,要開刀處理,醫師提醒家長應該多加注意。
柳營奇美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林育丞表示,小兒血便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性腸胃炎及便秘;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血便通常在腸胃炎症狀改善後就會消失,但視個案不同,有時會拖到兩、三周,較難控制。
他指出,可能一般人會覺得嬰兒大多喝牛奶不容易發生便秘,但每個嬰兒對牛奶的吸收程度不同,小兒便秘的病例並不少見,較嚴重時可能造成肛門口裂傷,使大便帶有血絲;醫師此時通常會建議父母更換奶粉品牌,甚至以軟便劑來解決問題。
林育丞說,造成小兒血便的原因還包括牛奶蛋白過敏、消化性潰瘍、大腸息肉、血管瘤、梅克爾憩室、腸套疊等;若是由腸套疊所引起,又延誤治療時機,可能導致腸黏膜缺血壞死,須開刀治療,最嚴重時還可能得將部分腸道切除,對小兒往後的身體發展相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