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泌尿科最近門診有三位九歲、十一歲及十二歲孩童,有持續尿床現象,經由泌尿科專業醫師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後,尿床現象隔日隨即消失。
馮超傑醫師表示,小孩尿床主因是兒童膀胱容量小,中樞神經也還沒發展成熟,膀胱協調能力差,導致熟睡時尿床也不自知;經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抑制膀胱的不自主收縮,合併睡前少喝水的行為療法後,尿床現象隔日隨即消失。由於這三位孩童尿床病史很長,所以要將此習慣矯正,也須一段時間來培養膀胱行為能力,藥物治療須持續約一至兩個月左右,才可逐漸停藥,以免復發。
據統計,五歲的兒童約有百分之十五仍會尿床,且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尿床。目前治療尿床的方法有許多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行為療法,即用連接到鬧鈴的護墊(尿床時鬧鈴會響)、獎勵法(沒有尿床就有獎),或是夜間家長親自去叫醒小孩解尿等,但上述方法也常連累到父母無法安睡,且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孩童依然無效。
其次就是單獨的藥物治療或是輔佐以行為治療,但要特別提醒家長,藥物治療尿床的困難點在於醫師必須有這方面的專業,才會選擇正確的藥物並仔細計算藥物的劑量,才可避免副作用。
如果行為療法無效,家長除了須適時觀察孩子是否有外在因素造成心理壓力過大或受創外,也須由泌尿科專業醫師詳細診查並開立有效的藥物及正確的劑量,再輔以晚上少喝水,睡前上廁所的習慣,尿床現象一定能治癒,但千萬不可自行到藥房買藥,或使用偏方,以免用藥不當傷害到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