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熱度逐漸升溫,利多政策紛紛出籠,繼擬提高老農津貼之後,行政院長蘇貞昌除刪除「農漁子女獎助學金」原本需成績規定外,還將獎助金提高三成。蔡政府於此刻提出,外界咸認為與去年底執政黨,在傳統農業縣市選舉大敗有關,只是農民要的與政府給的不一樣。
多數民眾對於這樣的做法(未排除假農民、齊頭式平等,零分跟一百分獲得相同獎助學金)並不認同,恐造成反效果,尤其完全不需要有成績限制,幾乎人人都有獎的情況下,還能稱為「獎助學金」嗎?這是變相的補貼。
目前有關農業福利措施已經占了農業總預算大半以上,對其他費用如科研、行銷等勢必產生排擠效果,想要提高農民的國際競爭力,靠的是科技,補貼往往帶來負面效果,許多年輕農、漁民強調他們更需要的是穩定的市場和漁場,可以自食其力,而不是處處仰賴政府補貼,讓農、漁業永難翻身。
社會大眾多能體諒農、漁民工作辛苦,在農產品生產過剩時,也會適時伸出援手,但是農、漁民已不全然是低收入戶,國家不僅給予免稅優惠,還享有多項福利,如老農津貼、農民職災補助、農業保險補助、農機補助、保價收購、綠色補貼、農漁子女獎助學金等,且許多農民擁有農地資產,令其他同屬3D產業(骯髒、危險、辛苦)的勞動者相當羨慕,而農民對於外界的反應,想來也不好受,務農同樣需要尊嚴與光榮感,不是到了選舉才想到給錢。
近來蔡政府為防衛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以及對美示好,耗費龐大國防支出向美方大量採購先進武器。然而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最堅強的國防,不是船堅砲利,而是團結一致的民心,台灣經過多年磨合好不容易凝聚的民心,卻因蔡政府的刻意作為正在崩解中。
民進黨在野時,對執政國民黨的政策性買票大加撻伐,如今政黨輪替,因施政不得民心反變本加厲,只是這些錢都是百姓辛苦的納稅錢,不該這樣花,應該投注在造福多數民眾的事務上。
對此目前想選立委的人士,該如何負起監督之責,應該要清楚表態,而輿論媒體也應該發揮第四權功能,共同來關注給執政者壓力,否則接下來,還會有針對特定族群的優惠措施出爐,此種大慷人民之慨,來幫助執政黨拉抬選情的作法,不僅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也讓已經空虛的國庫雪上加霜。全民應該用選票來讓執政者了解,唯有靠政績才會受到選民的認可和支持。
李武忠(台北市/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