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刺水母。圖/屏東海生館
文/蘇林
台灣水母培育重鎮屏東海生館,近日復育出具有金黃色外表的太平洋海刺水母,為復育水母再進一程。
太平洋海刺水母有著飄逸而悠長的觸手,拖著如美麗絲帶般口腕,宛如長袖善舞的翩翩舞者,一出場便吸引眾人目光。
然而在優雅外表下,太平洋海刺水母具有螫人的刺痛感,且毒性極強,能癱瘓並消化獵物(但很少會導致人類死亡),也因為此種水母深具攻擊性,學名Chrysaora fuscescens意指希臘神話海神波賽頓和蛇女梅杜莎的兒子克律薩俄耳(Chrysaor)──是一個握有黃金劍的巨人,也巧妙地說明了太平洋海刺水母的特性。
太平洋海刺水母是繁殖水母種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平常以小蝦、魚苗為食。其傘狀的泳鐘呈半透明的金黃色,泳鐘邊緣及觸手呈現咖啡色,故又名為「太平洋黃金水母」、「黃金咖啡水母」。傘徑可達三十公分,中間白色帶狀手腕有四條,傘緣棕色觸手有二十四條,可達八十公分至一○○公分左右。
當如絲的觸手隨波飄逸,太平洋海刺水母儼然成為大海裡最頂尖的舞者,隨著水流搖曳生姿,讓人看了目不轉睛。太平洋海刺水母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所有區域,常見於日本、西伯利亞海岸及阿拉斯加北部至墨西哥,冬季尤為常見。
相較於其他水母,太平洋海刺水母飼養難度較高,溫度等因素皆須嚴格控管,且需要專業人員維護及照顧。屏東海生館經過一番努力,參考無數相關資料,調整其適宜的生長環境及細心培育下,終於成功繁殖此品種。
太平洋海刺水母目前展示於世界水域館的古代海洋區,搭配館內熱門打卡勝地「光之水母隧道」,在加上台灣水域已展示的海月水母及仙后水母,也讓遊客在海生館內體驗各式水母的奇幻漂流旅程。
若想要進一步感受觸摸水母的真實觸感,也可參加夜宿海生館活動,隨著導覽解說到海生館後場了解水母的繁殖過程。海生館也提醒民眾若在海邊遇見野生水母,切記千萬別被她們美麗的外表所矇騙而輕易去觸碰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