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坤(左)用鼓槌敲打,兒子王凱正以千金頂繃鼓拉皮,兩人合力透過調整鼓皮鬆緊,來試音調音。圖╱記者曹麗蕙
王錫坤首創的「東方五音鼓」,在宮商角徵羽五音的鼓皮印上三國演義的京劇臉譜。圖╱記者曹麗蕙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在新北市新莊「响仁和鼓藝工坊」裡,國寶級製鼓大師王錫坤眼神專注地用長尺測量鼓面,不一會兒又拿起鼓槌敲打調音,一絲不苟的工序,力求盡善盡美,不難想像已傳承三代、九十二年的「响仁和」老招牌,為何迄今屹立不搖,甚至讓鼓聲「響」譽全球,「其實,製鼓和學佛一樣,須循序漸進、不能急躁,每一步驟都馬虎不得,不能便宜行事。」
「响仁和」取自佛經「佛響仁和,棄散惡塵」之意,由王錫坤的父親王桂枝(阿塗師)於一九二七年創立,「父親覺得製鼓行業很辛苦又沒地位,希望子女用功讀書,不要步上他的後塵,所以從未傳承製鼓技藝給我們。」然而一九七三年阿塗師驟逝,王錫坤面臨是否要繼承家業的掙扎,親戚一句:「你嘸才條(沒有能耐)啦!」讓他決心咬緊牙關,無論是裁皮、燙皮、削皮、晒皮、裁木、刨木、打洞、繃皮等工序都從零學起,再苦也要扛起父親打響的招牌,「不能丟爸爸的臉!」
關鍵技藝 盡在細節
王錫坤雖未得父親親授技藝,卻在耳濡目染之下,薰習阿塗師製鼓「一絲不苟」的「頂真」(認真細心)態度,「父親每個步驟都很用心,講究,不將就」,例如木頭若省略乾燥步驟、繃皮太求速成,新鼓時雖聽不出差異,但兩三年後會出現皮質變鬆、音色跑掉的問題,因此「關鍵,就在細節中。」
在成立的「鼓文化館」中,王錫坤親自敲擊「鎮館之寶」──阿塗師七十七年前製作的花草彩繪廟鼓,咚咚作響的鼓聲,從耳朵進入身體,直撼人心,「這就是好的鼓聲,是活的聲音,渾厚綿密,餘韻不絕,能共鳴出生命力。」他期許傳承父親製鼓精神,「我希望响仁和的鼓能用一輩子,即使百年後,也都能擊出好音色!」
當年親戚的一句話,如同「逆增上緣」,讓王錫坤投身製鼓工藝逾四十年,他去年得到新北市第一屆文化貢獻獎,更曾獲選文化部「台灣工藝之家」,列入人間國寶。至今在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表演中,以及佛光山等台灣各大寺院廟宇裡,都能聽到响仁和的鼓聲,甚至還從台灣打響到世界各地。
更難得的是,王錫坤勇於將傳統鼓藝注入新思惟,「我想挑戰父親和其他製鼓師沒嘗試過的,讓鼓不只擊出好聲音,也能成為具收藏價值的文創品。」
王錫坤成功製作「八角鼓」,「為了不把八個銳角的皮撐破,光繃皮就繃了五十多天」;他也首創「東方五音鼓」,在宮商角徵羽音鼓的鼓皮印上三國演義人物的京劇臉譜;他還應用「綿紙撕畫」、漆藝中的「脫胎夾紵法」,以及仿青花瓷圖案來製作鼓身,獨創出深具美學的藝鼓。尤其,他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首創台灣第一顆「植物纖維」環保護生大鼓,最為人津津樂道,「鼓面兩百一十公分,高度兩百七十公分,巨型尺寸,難度高,但意義非凡」,「而這些挑戰與創新,就是希望讓大家看到:鼓,其實有更多可能性。」
挑戰創新 努力精進
近年,王錫坤試著將鼓藝結合健身與音療,响仁和第三代傳人王凱正更成立禪鼓班,教樂齡學員擊鼓健身。王錫坤笑說:「好的鼓聲會刺激腦中α波,能讓人放鬆、愉悅,擊鼓動作也能讓樂齡朋友更有活力。」他盼不只樂齡老人,包括有身心障礙等身受病苦的朋友,也能如流行歌曲的歌詞:「聽到鼓聲,內心就快活。」
「一個製鼓師傅,技藝純熟後,最重要的還是態度。」 在速食時代,王錫坤堅持用時間、功夫與態度滋養鼓聲,喜歡讀佛經、欣賞古文物的他,直言在佛經浩瀚的智慧之海與流傳千年的古文物面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微不足道」,「只能謙卑再謙卑」,而無論是學佛還是製鼓,他都期許不斷努力精進,「永遠沒有懈怠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