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震邦(文史工作者)
最近藍綠陣營為了明年初的總統大選提名人選及作業流程,迭生變數,媒體報導聚焦於幾個熱點人物上,好不熱鬧。綠營的蔡英文和賴清德看來非要走一趟初選;藍營除了韓國瑜又冒出了郭台銘,王金平和朱立倫的感受大概可用點滴在心頭來理解。柯文哲旁觀之餘,首要任務或應先求自保,至少不能被邊緣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格局裡,台灣大選不論誰當選都很難引發舉世關注,反而是誰當選而其政見又可能牽動東亞形勢的變遷,或涉及核心利益衝突時,才會引發關注,甚至直接介入。最可能牽動核心利益的有三個方向,即美、日、中。由於日本戰敗後接受美國駐軍和核子傘保護,美、日間的利益縱有矛盾,日本也只能依附於美國設計的亞太戰略格局。是以台灣大選或台灣問題,就只是美中問題的延伸而已。
更微妙的是美、日都不承認中華民國,所以不承認,就在於美、日都承認一個中國大陸,在兩岸之間,只能二選一。最足以說明的例證就在於:為什麼中華民國過去是聯合國成員國,且是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而今卻不得其門而入。旁證也可以解釋,何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會務實的承認現有的國號,蔡英文會從這個國家又改口為中華民國台灣。喜樂島要推行台獨公投遭美國公開喊停竟無異辭。
這除了說明台獨具有依附性,雖然中美之間的紛歧和衝突不斷,但相互之間設有底線。截至目前為此,在心態上美國有可能更樂意支持具有台獨心態者,但要美國支持或帶頭直接衝撞底線也非美國所樂為;美國堅持兩岸和平,綠營拒統、去中國化的種種作為美國不會有大意見,只要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能自我設限即可。可以進一步說明,若非美國在這方面的堅持,急獨和急統對決的局面早就出現了。
必須承認世局和世態多變,美國最關切的是霸權的優勢如何持續,隨著大陸經濟改革以及積累的實力,美國不但憂懼更有危機感。中美經貿戰爭看似很嚴重,但那只是局部現象,重點還在美國國家實力還有沒有持盈保泰的可能,是否能持續保有優勢。落實到美國當前社會問題,如何有效的處理日見嚴重的貧富、族群等重大議題,是否仍可祈靈於既有的政治體制,且得以更新。
放眼全球化,過去的G7,已成為G20,即先進的七個工業化國家必須接納新興國家的參與,這才得以治理全球事務,以歐美為中心的種種美好設想已成為過去式。由七個國家的主導,一變為二十個國家的參與,可以想像發言權和影響力因為量變而出現質變。全球秩序其實已進入重整階段。失落感最嚴重的當然是美國。
最近有統獨皆屬偽命題的提法,討論政治主張和認同,原無可無不可,誰都可以發表個人的偏好和選擇;但若放在大格局中,選舉才會出現的統獨爭論只能被鎖在小茶壺裡。
若真的牽動大格局,理性評估,中美會同時出手,不論是對決,或是妥協,都由不得台灣。這是退出聯合國之後被國際社會確認的身分,這不免於讓不願意承認是中國人的會有失落感,相信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都應有此認識。
去年地方九合一選舉,美國已半公開介入高雄選情,但未能擋住韓流;明年大選,當然還有待觀察,只是隱形的翅膀,還會不時駐足小茶壺,擋擋大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