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二○一九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最幸福的國家是芬蘭,台灣排名第二十五名,是亞洲國家第二,東亞最高,這和民眾的感受有段差距。
幸福指數的衡量標準包括經濟表現、健康壽命、社會支持、信任感、政府貪腐程度和自由選擇,並非全採用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作為評比。這和台灣一向以硬體設施、居住環境、收入所得當指標,衡量幸福指數有所不同。
根據國際期刊《科學》研究,貧窮會因心煩消耗腦力,無法關切其他面向,易犯錯使經濟更加惡化。但幸福感如人飲水,除了生活必需還有精神層面、未來希望,並不局限於經濟。
目前情況來看,國內經濟不振;教改失敗,教育制度毫無章法;少子化,低生育率;加上人口老化、嚴重空汙、高房價、政治混亂等,都使人快樂不起來。
台灣缺乏遠見的政治人物,制定長治久安的政策,加上內鬥不止、疏於建設,才會落得如此地步。亟需面對的問題太多,從教育到環保,由經濟到交通,非短時間所能完成。
民眾期待幸福快樂,政策卻跟不上腳步,只能阿Q自嘲,比起貧困落後、動亂政變的國家,至少治安是相對安心的。因此與其等待逐項解決,不如改變心境,少欲知足,自己創造幸福感。
政府應傾聽民意,改善生活、解決民瘼,這是無可推卸的責任,生活絕非冷冰冰的數據,應將「苦民所苦」化成行動,讓人民真正充滿幸福感。
陳建國(嘉義縣/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