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重建台灣的閱讀力,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未來擬擴大補助閱讀教師、社區共讀站,並整合全國各縣市鄉鎮圖書館,提供館際互借和便利商店取還圖書服務,讓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分享全台,但筆者認為部分政策似乎弄錯重點。
都會區的學校及公立圖書館的藏書都十分豐富,布點也不少,資源取得不難,像高雄市的圖書館早已是甲地借、乙地還,連捷運站也能借還,所以增設閱讀點或增加借閱的便利性,或許在偏遠區有用,都會區卻應無錦上添花的迫切需要。
重點是現在的中小學生,不太上圖書館借書,到圖書館多是溫習功課。而且年齡愈大愈不愛看課外書,原有幼年時期親子共讀所培養起來的習慣,也漸漸被升學壓力磨蝕,被手機綁架也是重要原因,不過即便如此,愛看報紙的人依舊不少。
幾年前,高雄市也曾要求各校在大門處設置社區圖書室,有民眾前來學校詢問是否有報紙可看,發現沒有以後,便再無人問津,顯見報紙的重要性遠超過布點的密集。
筆者所任教的高中職裡,班班教室裡都有圖書館專設的書櫃及數十冊課外讀物,但從不見學生借閱,然而只要發現教室裡有報紙,便必定會吸引為數不少的師生翻閱。
報紙的內容豐富多元,且與熱門時事貼近,但內容份量卻不像厚厚一本書的有時間壓力,可重點瀏覽,也可針對深入報導細究,隨選性極高,對下課僅有十分鐘或中午休息時間不長的師生來說,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率的閱讀資源。教師也可以隨手取得教學資源,一舉數得。我在高職教書的學校圖書館有訂閱《人間福報》,更早還有班級訂閱,如果是由國文老師當導師,就會引導學生讀報及周記寫心得,讀報真是好處多多。
無奈如今政府為了撙節經費,大幅刪減訂報經費,一間兩三千人的學校,圖書館只有個三、四份報紙。最糟糕的是有些機關首長甚至認為現在大家都看網路版的新聞,取消所有公務機關的訂報,讓來洽公的民眾無所事事,只好滑手機。
要增進閱讀力,還不如直接補助機關、學校訂報,最好是各班、各辦公室都有報紙,以最根本的方式,重新喚起全民的閱讀習慣,這樣或許還更簡單有效。
鍾邦友(高雄市/大學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