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獅子頭 圖/雲晶
文/雲晶
因為媽媽說:「外面賣的素食獅子頭,總是有一種素料感,吃了一顆就不想吃第二顆」,於是我心想,不如拿「豆薯」來自己做做看。好歹要滿足老媽的胃口,嚐一嚐素食也有新鮮美味的「創意」。
這種大塊頭的根莖類植物豆薯,平時我們都以台語稱它「刈薯」,何以故?是因為這種植物生長期間必須不斷地去除蔓生枝葉,以讓根莖蓄積養分;而割去蔓生枝葉的這個動作,在台語就叫做「刈」,於是這種薯就被稱作「刈薯」。
好有意思吧!可是因為它的上部會開花結豆莢,地下則結莖塊,因此也有人稱它為「豆仔薯」;又因為它可以生吃,口感偏向清甜,脆脆的很爽口,所以也叫作「涼薯」。
不管如何,這都是台語的稱法;國語則稱為「豆薯」。以前還真不知怎麼煮,皮很薄、很清脆,所以用「清炒」方式居多,最近才開始嘗試將它「變配角」,加到其他料理中。例如做水餃時加一些,感覺很不錯,增添了爽脆的咬感。
這次要做成「獅子頭」,我自己也很期待。結果第一次失敗了,因為黏著性不佳,下鍋炸時都散開了,只好悄悄的湮滅證據。
第二次是豆薯加太多了,爽脆是有,可就不像獅子頭,吃起來「卡滋卡滋」的,吃不出所以然……於是又再次湮滅證據。(湮滅證據是因為媽媽會覺得我浪費食物啊!)
很慶幸,第三次終於成功了,這種口感我好喜歡,它帶有一種蔬菜丸子的清爽,可又比蔬菜丸子多出豐富的滋味,軟嫩中十分帶著「咬感」的餘韻。
不過要做成紅燒時,必須是其他食材先燉熟,最後五分鐘再加「豆薯獅子頭」一起熬煮;若是同時放進鍋裡,這款豆薯獅子頭黏性沒那麼好,很可能破掉,那就可惜了。由於做好的成品本身口感就很好,最後才加進鍋裡,一樣美味好吃喔!
我開心的燉好一鍋「紅燒獅子頭」,請老媽上座品嚐。老媽用一碗白飯配掉了三顆獅子頭和半顆白菜熬燉的紅燒,然後淡淡的說:「這道不錯,妳的廚藝還可以啦!」
我暗暗腹誹:「您老人家才是料理高手,我不過是個小手,能入您的眼也算不錯了。」
接著,老媽又說:「再燉一鍋,晚上大家回來也吃這個,真的太好吃,不錯不錯。」
好吧,總算老媽撕去了面具,肯明明白白讚美我一句了。呵呵,真是可愛的八十歲老人家。
豆薯獅子頭
食材:豆包漿100克、板豆腐1塊、豆薯80克、乾香菇30克、紅蘿蔔與薑二者皆少許
調味料:素蠔油2大匙、玉米粉3大匙、鹽、胡椒粉與五香粉二者皆少許
紅燒獅子頭
食材:紅蘿蔔、黑木耳、大白菜、薑、紅辣椒、栗子
調味料:素蠔油2大匙、太白粉1小匙、胡椒粉與五香粉二者皆少許
作法:
❶乾香菇、薑、紅蘿蔔切末備用。
❷豆包漿、板豆腐、豆薯都切碎,加上所有調味料拌勻備用。
❸起油鍋放入作法❶爆香,起鍋待涼,將作法❷拌勻至黏稠。
❹捏成圓球狀,放入熱油中炸至金黃色後起鍋,就是「豆薯獅子頭」。
❺將紅燒獅子頭的食材切好後,起油鍋爆香薑絲,接著放入所有食材略炒後,再加入調味料熬煮20分鐘,再加入豆薯獅子頭燉5分鐘。
❻起鍋時,用太白粉水勾芡,撒上少許香菜、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