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樓。圖/吳芳枝
松柏亭。圖/吳芳枝
文/吳芳枝
每天清晨兒童公園,聚集了喜歡運動的民眾,園區西側的兒童館對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美輪美奐的門樓,這都市豪宅旁留存的雕工精密細緻牌樓,令人油然而生思古情懷。
積善樓興建於清末(一八九六年),當時只是土埆建築的三合院,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因新門樓落成後,家業飛黃騰達,因此將新門樓取名為「積善樓」。牌坊是漢族特色建築文化之一,宣揚禮教,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勉勵後世子孫行善助人。
當年積善樓建築材料很講究,採用福州杉木,燕牙高啄,使用筒仔瓦及垂簾瓦,結構紮實堅固,經歷一百多年歲月風華,依然豪華氣派,散發古樸風貌。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十一月公告為市定古蹟。
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台中市辦理第四期市地重劃,被劃為公園預定地,宅院被徵收拆除,而「積善樓」在地方人士極力爭取才保留了下來。積善樓後方建有松柏亭,五棵老榕樹環繞盤踞,樹齡約八十至一百二十年,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是市民休閒、談天、聚會的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