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桃園訊】每個季節都有失智患者走失,但專家提醒,夏天走失和冬天走失尋獲結果差很大,冬天容易失溫,所以走失長者凍死事件時有所聞。建議家屬於患者確診病情後,申請愛的手鍊、按捺指紋或在患者衣物縫上QR Code布標,做好預防走失的準備。
據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十二人即有一位失智者,平均每天有五人非自願性走失。失智老人失蹤原因,多半因出門散步卻迷途走失,與他們的判斷力不好和視野窄小有關。
據失蹤老人協尋中心統計,二○一六年到二○一八年的全年度走失人次分別為四百四十四人、三百五十一人及三百三十三人,冬季走失人次則分別為一百五十人、一百一十八人及一百一十人,約占全年度三成多,冬季並未比其他季節來得高。
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科主任徐文俊分析,冬天氣候驟變時,失智長者容易發生行為改變,但氣溫太冷也會影響出門意願,反而夏天更會出門遊走,才會使冬天走失人次沒明顯高於夏天。「但夏天走失和冬天走失的尋獲結果差很大。」徐文俊表示,走失長者沒水喝、沒食物吃,冬天走失還多了失溫問題,過去就有幾則失蹤老人報導,雖被尋獲但已失溫過世,令人遺憾。
如何預防失患者走失,家屬該怎麼預防?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副祕書長楊美陵表示,家屬可帶患者到警局進行指紋按捺與建檔,不少民間團體或機構也會提供內建聯絡方式的QR Code布標,讓家屬能縫上患者的衣物。
此外,老盟二十年前即開始推廣「愛的手鍊」,手鍊上有失蹤老人協尋中心專線號碼及申請手鍊者的編碼。
當民眾發現走失長者,即可向協尋中心通報手鍊編碼,由協尋中心轉知家屬,協助長者順利返家。手鍊至今已有二點七萬人次申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