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紓肝茶,有助身體調養。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歷經春雨綿綿的「雨水」,緊接著是春意更濃的「驚蟄」。所謂「驚蟄」,按字面解釋,指春雷乍響,驚醒了蟄伏於泥土或洞穴中還在冬眠的動物與昆蟲。青蛙、蛇類等動物紛紛甦醒,迎接春天,而蚊子、蒼蠅也開始蠢動,不少細菌、病毒也會在此時滋生。
驚蟄總落在國曆三月五日或六日這兩天,此時正值春天,氣溫回暖,隆冬裡蟄伏的動物、昆蟲因春雷甦醒。民間傳說,驚蟄前雷聲不斷,今年雨水將特別豐沛;若第一聲春雷,恰巧就在驚蟄日響起,今年會是個豐收年;若過了驚蟄,還遲遲聽不見春雷大響,今年農作恐因缺雨水而收成不佳了。
中醫認為,驚蟄後,氣溫緩步升高,人體毛細孔也慢慢張開,當外界的風熱邪氣,循著人體的口鼻侵犯肺胃,感冒常常就這麼悄悄上身。隨著天氣轉暖,溼度增加,若食材保存不佳,造成發霉、腐敗,一時不察吃下肚,當心腸胃開始鬧脾氣。
晒太陽多運動
可解春困
中醫學以四季配五臟,春季屬於肝臟,要養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家蓓說,最簡單的養肝方法就是早睡早起,出太陽的日子要多動,有助身體健康,不過,到野外時要提防蚊蟲叮咬,還要留意溫度變化。驚蟄後,天氣逐漸轉暖,張家蓓說,有些人卻會感到睏倦,好像怎麼睡都睡不飽,無精打采,工作、學習時也無法集中,這就是所謂「春困」。
張家蓓建議,適當運動、晒太陽有助消除春困,也建議模仿草木生長的姿態,適度拉筋伸展;天氣好時,可多到戶外踏青。飲食調養方面,米飯、麵等澱粉類食物少吃,以免脾臟為消化這些食物變得更虛,影響肝臟血流,讓精神更差。她說,把脾胃調養好,肝也會跟著好。春季調養,宜多吃菠菜、胡蘿蔔等當令蔬菜,可以健脾養胃,兼具保肝之效。
忽冷忽熱
提防溫差刺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說,這個季節除了提防傳染病,憂鬱症、過敏性疾病也容易出現。驚蟄過後氣溫轉暖,細菌與病毒蠢動,因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變多;腸病毒、水痘患者也不少。此時氣候仍忽冷忽熱,有過敏性鼻炎、氣喘者應加強口鼻保暖,防範溫差刺激使病情更加惡化。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肝者,罷極之本,魂之所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其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說明萬物俱生的春季,是養肝的好時節。對應五行之學,肝屬木,介於藍色與綠色之間的「青色」也屬木,因此中醫將「青色」對應到人體肝臟。春季養肝,不妨從「青色」概念出發。
傳統中醫學認為,在萬物萌生、大地欣欣向榮的春季,到戶外踏青,沉浸在青翠山林氛圍中,有助護目解鬱、生發陽氣;飲食方面,多吃芹菜、青花菜、菠菜等青綠色葉菜,可促進肝氣循環、消除疲勞、提升免疫力等。
而驚蟄不單只和農民有關,跟大地及身體調養更有切身關係,身體調養不是只有吃當然還要搭配養生茶飲。養生紓肝茶適合長期熬夜者、更年期血虛婦女飲用;有肝氣鬱滯型經痛的女性,在經期前一周服用,能紓緩不適。丹參能調經止痛、養血安神;柴胡具紓肝解鬱,升舉陽氣之效;白朮可健脾益氣,燥溼利水;紅樟芝具保肝解酒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