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愛美是人的天性,台灣人尤其「好面子」、愛敷面膜,從面膜年年熱銷的數字便可窺知一二。曾有調查數字顯示,國人每年用掉面膜上億片,不分男女,平均每人一年至少敷掉十二片面膜,讓「敷面膜」幾已成為另類「全民運動」。皮膚科醫師指出,面膜其實沒有你想像的「神奇」,它屬於簡易的「溼敷療法」,具有局部強化特性,經常敷臉雖可達到一定的保養效果,但仍須避免兩大無心之「過」,即「過夜」與「過敏」兩大禁忌。
別敷著睡覺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現代人保養臉部,喜歡在睡前敷面膜,希望隔天醒來,能夠帶著「水噹噹」的肌膚出門上班、上課。因此,不少愛美人士有使用面膜敷臉的習慣,以為藉由面膜上大量的精華液,敷著睡覺即能達到「徹底吸收」效果,不料卻「適得其反」,因為隨著溫度變化,臉部水分反而會被「反吸收」回面膜,結果保養不成,反倒造成皮膚乾癢。
黃毓惠指出,面膜的材質,大部分以不織布為主,至於成分則依面膜訴求的功能性,區分為美白、保溼、抗老等作用。如訴求美白的面膜,會添加「左旋C」成分;注重保溼的面膜,會加入「玻尿酸」;至於抗老成分,則多以「抗氧化物」居多。
她提醒,所有保養品均有含「防腐劑」的問題,面膜也不例外。門診偶有患者在使用面膜後,皮膚出現紅腫等過敏現象前來就診,由於某些防腐劑易引發皮膚過敏現象,例如鹵化物防腐劑,因此,有敏感性膚質者並不適合敷面膜。一般來說,以敷面膜作為常態性保養者,時間也不宜超過二十分鐘。
敷面膜可以立即加強臉部水潤效果?黃毓惠直言,對使用者來說不過是一種「假象」,所以容易讓人產生皮膚變好的「錯覺」。由於面膜中含有大量水分,只要敷在臉上,臉部的角質細胞吸水後就會膨漲,肌膚自然變得光亮起來,「但這並不是真的讓肌膚變好,也不表示長期敷面膜,就能讓皮膚晶瑩剔透。」
黃毓惠說,敷面膜的好處,是可以在最短時間達到「速成」效果,例如今天需要參加一個重要宴會,希望盡速加強皮膚的保溼效果;但就長期保養而言,「面膜並非必需品」。黃毓惠強調,如果是希望膚質健康,肌膚的保養應以「保溼」為前提,因此洗臉後使用保溼乳液,就可達到保養的目的。
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面膜通常敷上十五至二十分鐘,便應取下,若臉上尚殘留面膜的精華液,可均勻塗抹在脖子上,無須再洗臉。曾有愛美女性,使用名牌高檔面膜,敷了二十分鐘後,認為面膜還有大量精華液「棄之可惜」,索性敷久一點,甚至乾脆敷著睡覺,結果面膜隨著溫度改變,臉部水分被面膜「反吸收」,不僅徒勞無功,還因皮膚又癢又乾,保養步驟必須重來,得不償失。
隨季節
選擇不同面膜
市售面膜種類琳琅滿目,選擇多樣化,但面膜價差大,不禁令人對面膜中的成分及功效產生疑問。趙昭明表示,不少民眾習慣天天敷面膜保養,但不同季節適合的面膜成分、精華液的量與功效不同,所以「面膜也需要換季」。如秋冬季肌膚較為乾燥,適合加強保溼類面膜,如玻尿酸、膠原蛋白或維他命B5等成分;而夏天則可使用較清爽、有美白功效的面膜。
兩位醫師都說,面膜最好不要天天敷,因為會導致肌膚營養過剩,反而無法吸收面膜中的營養成分,浪費面膜的功效,建議每周敷二到三次即可。敷面膜前,最好先擦些化妝水。睡覺前敷的面膜,最好在八小時內做清潔,以免阻止肌膚正常呼吸和代謝;換言之,好好洗臉、做好保溼,比敷各式面膜都要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