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青農返鄉需要政策支持

執筆人:于國華 文化工作者 |2019.03.06
3250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于國華 文化工作者

農產品銷售近來話題不斷。台灣農業困境,除了海外銷售通路斷阻,在生產端,長期農業缺工問題更為嚴重。政府寄望青年返鄉從農,必須整體考量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讓返鄉青年安身立命,否則農業生產困境將持續惡化。

農業缺工分為全年缺工及季節缺工;前者為全年需要人力的產業,例如酪農業;季節缺工是某段時期大量人力需求,例如水果和茶葉等作物採收期。鑑於缺工問題難解,輿論主張開放農業外勞,但農委會和勞動部態度保留,優先媒合失業者、學生等本土勞動力投入,並計畫吸引海外青年來台打工度假。

農委會政策目標,10年內建立3萬青農大軍,推出多項措施增加農業勞動力,例如成立「專業技術團」招聘「農業師傅」,給予合條件青年薪資補貼,並享有勞保;雖然估計達到5萬元台幣的月收入,確實具有吸引力,但畢竟人數有限。最嚴重的是,除了非法打工的逃逸外勞,台灣參與季節農事的主要人力,來自60、70歲以上的年長者,因為年邁或勞動傷害,人力正在不斷減少,形成缺工持續惡化的隱患。

政府遲疑引進農業外勞,有多種顧慮,其中之一,台灣農業多半是小農或中小型企業,工時和人力需求不固定;外勞管理、技術保密也有困難,目前只針對酪農業考慮試辦。因此,短期內不可能藉由農業外勞,解決缺工現況。

近年許多青年返鄉,投入農業生產與加工,甚至鄉村體驗旅遊和品牌行銷。返鄉動機,多半為了照顧雙親、子女,或尋求生活方式轉變。他們將新式種植技術、經營理念與科技應用帶到鄉村,成為農業產銷革新的契機。但這些返鄉青年,數量遠不足以填補人力缺口;同時,農業生產最缺乏的基礎勞動力,同樣是返鄉青農必須面對的困境。

政府和農友寄望更多青年返鄉從農,但有許多現實障礙。政府補貼薪資、提供保險可以提高誘因,但鄉村生活條件包括就醫、子女就學等資源缺乏,以及務農工作辛苦、身體勞動損傷和生活單調,都令人卻步。此外,除非繼承家業,青年返鄉的農地和設備取得、技術學習,也都是門檻。

寄望青年返鄉,需要全面的青農支持策略。目前「地方創生」政策,旨在透過投資事業帶動地方發展,對於鄉村基礎建設並未同步改善。同時,青年從農面臨生產和行銷困難,需要給予輔導協助。考量長期缺工的結構性困境,導入省工科技迫在眉睫,例如數據監測、搬運機械和自動化農場管理等。

青年農友容易接受新科技和新觀念,應配合提供設備補助與融資,支持青農社群,協助建立提升價值的產銷體系。此外,鄉村地區就學、就醫、交通不便等問題必須改善,縮短城鄉差距,降低青年返鄉的後顧之憂。

建立青年農業大軍要有長遠眼光;這是農業生產結構和鄉村社會結構的調整,必須配合農村建設一併思考,僅僅著眼在勞動力補充的短線效益,任由青年返鄉面臨生活和生產困境,不但浪費青春,更扼殺農業永續的發展契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