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雜譬喻經》中有一則故是這麼說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迦羅越(迦羅越是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就是「居士」的意思。
圖/Vita
文/嚴崑晉
在《雜譬喻經》中有一則故是這麼說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迦羅越(迦羅越是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就是「居士」的意思),這位居士啊!他常常希望見到文殊師利菩薩,於是他便廣行布施並在佛寺安設一上好高座。這時有位老翁,衣衫襤褸,面貌極其醜陋,而且眼角布滿眼屎,鼻孔垂掛鼻涕,嘴邊流著口水,讓人看了就感到厭惡。此時居士看見這位老翁坐在高座上,便在心中想著:「我今天設置的上好高座,是通曉佛法得道的高僧才有資格上坐,你是什麼人啊?也配!」於是便把這老翁連拖帶拉地從高座上牽扯到地上來。
布施完畢後,居士在佛寺中燃燈燒香,對佛說:「我今修持如是布施功德,當於現世得見文殊師利菩薩。」隨後還歸自家,因疲憊不堪,倒頭就睡。在睡夢中見到有人對他說:「你想見到文殊師利菩薩,但你見到了卻不認識。先前坐在高座上的老翁正是文殊師利菩薩,你卻把祂連拖帶拉的牽扯到地上,如此反復七次。見而不識,哪能說現世當得見文殊師利?」
人往往執相而求,以為菩薩就像畫相中所畫、泥塑木雕所造的那般模樣:文殊持劍騎坐獅子;觀音指拈楊柳枝、倒持淨瓶立於龍背上;普賢手把如意或經卷,坐著六牙大白象;地藏頭戴毘盧帽、身披袈裟、手掌如意珠,坐在諦聽上……等等。然而,這些配戴行裝姿態皆是表法,使修行者能從這些表法的象徵意義中,學習菩薩的願行。
其實菩薩是沒有一定的形相,就如同《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又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中的居士即是執著於菩薩有一定形相,進而對人有高下之別,又帶著有所求之心廣行布施,以為定能見到文殊師利菩薩,殊不知已行邪道,自然見而不識,反倒無禮相待。因此,寫這故的作者在末後以警世的口吻說:「若人求菩薩道,一切當等心於人。求菩薩道者,文殊師利便往試之,當覺是意。」
所以說,一位愛慕文殊菩薩的信仰者,不可執迷於相,應當以平等心對待人。而且,應當從佛所說相關文殊菩薩的經典、祖師大德的經論中去認識菩薩的願行,從而學習效法,使自己與菩薩同願同行,那麼當下你就是文殊菩薩。
《觀經》中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同理,你與觀音、地藏、普賢同願同行,你就是觀音、地藏、普賢。菩薩無一定的形相,是隨順眾生的根性機感,而有各種不同的現身說法,或現有情或現無情,循循善誘,利益眾生。學佛行者,當明於此理,真為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