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美術館 再造城市脈絡新契機

文╱潘襎(行政法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2019.02.27
1449觀看次
字級

文╱潘襎(行政法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台南市美術館是台灣二十一世紀首座美術館,終於在一月二十七日開啟大門,擁有兩座館舍,成為目前台灣占地面積最大的美術館。距離一九九四年開館的高雄市立美術館,相隔二十五個年頭。春節假期的六天開館日,總計湧入十五萬人次參訪,儼然,參觀美術館也成為一種時尚。

美術館的制度起於西方,已有二百餘年,這段時間內的美術館建設幾乎成為一座城市的文明指標。但是,在台灣這塊政治高於一切的島嶼上,美術館如何成為一個城市的紋理,如何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著實不容易。因為如果美術館只是為了關心美術的極少數族群而存在,或者美術館只是作為成列美術作品的空間,其所能發揮的效能,可以說是相當有限的。

如果二十一世紀的美術館是創造一種未來可能性的話,美術館必須從許多面向反省其自身的存在價值。到底美術館是為誰而存在?美術館既然是使用納稅人的錢來建造的美術館,首先就必須要考慮到一座全民美術館的可能性。因此,其經營理念必然回應如何符合一般市民也能進入參訪的設施、主題以及教育推廣,盡量讓這座美物館與市民的生活產生連結,使美術館也能達到文化平權的可能性。

傳統美術館的主要設施是展覽空間,為了文化平權,首先必須具備兒童美術中心,為了全民學習的可能性,必然要發展出各類學習課程。為了解決參觀者的餐飲問題,設置餐廳、賣店將參觀者的生活需求納入經營理念。顯然,這樣的設施與政策在國內的美術館已經是普遍的現象。

實際上,美術館如何成為一座知識生產以及自我深化的館舍,而非停留在張掛作品、推廣教育這區塊而已,還必須具備研究能量。如此一來,言及研究、展示等課題,自然就涉及到定位問題。台灣的美術館該如何定位呢?大家自然想起「國際」與「台灣」兩者,或者「當代」與「現代」之間,台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已經超過百年的歲月,但是這個近代化歷程的痕跡與其本質,卻停留在斷斷續續整理、講述、詮釋的階段,上述的議題並非對立,而是對話與共生。

美術館的普及性與美術內容之間到底如何平衡呢?這個答案是假議題。因為,美術普及性即存在著技術的活用。在展示手法多樣性的時代,如何活用展示技術以傳達出美術作品的理念,成為美術展的挑戰。今天AR與VR在展示作品時,被廣泛運用,在在都說明普及化與內容之間僅有存在對話與活用的可能性而已,不無阻絕關係。

今天,美術館已經成為城市紋理一部分的同時,也是再造城市脈絡的重要契機。美術館已經是創造發電機一部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