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喜歡用「鏡子」來比喻:「反映」出事物的「本質」或「表面」現象,例如柏拉圖「地窖之喻」,以囚室、燭光、鏡子、山河大地、太陽,層層探究表象與本質的對喻。禪宗北派神秀師之偈言:「心如明鏡台」;南宗慧能師則曰:「明鏡亦非台」,雖然在境界上表現出有/無的超越與執著,但都將「明鏡」視為「本心」之喻。
美國社會學者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提出「鏡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他認為「個人」必須放在「社會生活世界的互動中去研究」,也就是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先由他人心目中對我的判斷及觀感,而逐漸調整自己的意識與想法,逐漸發展自我的感覺,形成自我的概念,所以「他人」可以當做「自我」的鏡子,從而形塑自我的意識。
近年來人們的「鏡子」已經不只是本心的「明鏡台」;或「以他人為鏡」所反映的自我,而是以「自然為鏡」,吾人且稱之為「自然之鏡」。自然之鏡,較諸內心明鏡或以他人為鏡,要來得廣大深遠。例如自然大地的巨變(地震、土石流),一方面反映出人力的侷限性(人定勝天是有其限度的);另一方面也照耀出人性的貪婪與破壞,所謂「國土危脆」,在災害頻仍的今天尤為明顯。從台灣到中國、再到全世界,整個地球環境的破壞,可謂與日俱增,而自然災害也變本加厲。所以「自然之鏡」會忠實地反映出人類的行為與大地的反撲。
自然之鏡通常反映宇宙的規律運行現象,荀子《天論》篇有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就是宇宙自然規律正常運行,不因堯之聖或桀之惡而改變其常規。「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也是循自然規律而變化。然而,為何有時氣候反常、災害不斷?究其根源恐怕在於人類不遵守自然規律,地球暖化、溫室效應、風雨不調……使人類暴露在嚴重的生存危機之中。荀子說:「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意即人順應自然之道而不偏差,災禍可以減少甚或可以避免。
自然之鏡有時也會以「天機」警示「人事」,古代自然科學較不發達,人類對於自然之災害,常會想到一國之君(天子)有什麼違逆自然、不合天意之處,才會引發不平常的現象。唐代吳兢在《貞觀政要》書中記載,貞觀八年,隴右山崩,大蛇屢見,侍臣秘書虞世南謂:此雖為自然現象,但也顯現「天機示警」:「陰潛過久,恐有冤獄……」君王應「修德以消變」,善治國家,愛護百姓,符合天意民心,由此觀之「自然之鏡」非僅「自然」,尚且及於人世間之種種。
吾人處於今日社會,無論內心的明鏡、以他人為鏡、自然之鏡,皆可以映現出表象與本質的虛實,做合適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