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 屬於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宣州而得。
宣紙的品種有六十多種,根據配料的不同,可分為三大類:特淨類、棉料類、淨皮類。根據加工與否又可分為生、熟兩類。
生宣紙指未經加工處理而直接從紙槽中抄出後烘乾而成,吸水性能強,易於筆墨相發,最宜於寫意畫和行草書;熟宣紙是在生宣紙的基礎上,經過加明礬、砑光、拖漿、填粉、深色、洒金、加蠟、施膠等工序而成,因書畫不易走墨暈染,最適宜於工整細致的工筆畫和楷隸書,但是久藏會出現漏明礬或脆裂,不宜作水墨寫意畫。
薛濤箋 唐末五代名紙。是一種加工染色紙。因為由薛濤創製,所以得名。薛濤是唐長安人,她善於作詩填詞,常感到當時紙幅太大,不便於使用,於是親自指導工人改制成小幅紙張,因為這種紙是取用薛濤宅旁的浣溪水製成的深紅色小彩箋,因而又稱為「浣花箋」。
謝公箋 這是一種經過加工的染色紙,為宋初謝景初創製,因而得名。謝氏受薛濤紙箋的啟發,在溢州設計製造出「十樣蠻箋」,即十種色彩的書信專用紙,此紙色彩艷麗新穎,雅致有趣。
澄心堂紙 古代名紙。南唐時徽州地區所產宣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有的五十尺為一幅,從頭至尾,勻薄如一。南唐後主李煜特別喜愛這種紙,特意用自己讀書批閱奏章的處所││澄心堂來貯藏,供宮中長期使用,故稱「澄心堂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