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我不想起床,可不可以再多睡五分鐘!」昨天是開學日,不少孩子還沒從假期中收心,不想上學,甚至出現頭痛、肚子痛等開學症候群。專家指出,隨著手機、平版普及,不少學生因為放假追劇、打電玩,日夜顛倒,每逢長假過後,開學症候群個案明顯增加。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今年年假後立即開學,幾乎沒有緩衝期,有些孩子無法馬上轉換成上學模式,藉口頭痛、肚子痛而不想上學,建議家長「把孩子說的話當成一回事」,若孩子情緒障礙持續二周以上,應就醫接受治療,不能讓孩子把身體不舒服,當做不去上課的藉口。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對於有著適應障礙困擾小朋友來說,開學是一大挑戰,寒假在家懶了一個月,今天開始作息正常,一早起床,愁眉苦臉、憂鬱生氣,甚至全身都不舒服。
臧汝芬說,孩子如有開學症候群困擾,一定要積極處理,不能順著不理,甚至妥協。如果小朋友一再予取予求,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開學症候群五部曲為假期、日夜顛倒、上課遲到、漏課、拒學。由於寒假期間,吃吃喝喝,全家出遊,又有紅包、零用錢可拿,加上熬夜打電玩,不少學童在開學後一兩周嚴重適應不良,而手機、電玩是開學症候群最常見且關鍵的危險因子。
高雄四維國小校長翁慶才說,為了克服「開學症候群」,開學前學校就在網路社群提醒家長為孩子收心,檢視寒假作業、減少使用網路時間、調整作息等,開學日當天老師也會讓學童靜坐、跳舞或分享寒假生活等方式收心。高醫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也建議,家長應在開學前幾天設下「緩衝期」,幫助孩子逐步回歸正常的作息。
成人也有收假症候群
此外,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臨床心理師紀郁君表示,成年人也可能會有「收假症候群」的症狀。 她提供三個方法化解:一是「調整作息」,建議在復工前幾天開始逐步調整至原來的作息習慣,讓生理時鐘漸漸回到工作時的節律。二是「整理環境」,不妨安排一些時間來洗滌衣物、整理房間,透過物品歸位的歷程,也讓自己的心慢慢沉澱下來。 三是「提早規畫工作日程」,有時一想到還有很多事情等著自己去做,就會想要拖延、逃避,不妨試著列出待辦清單,擬定工作計畫,整理思緒的同時也促使大腦啟動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