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書宏(資深媒體人)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新年了,家家戶戶總習慣在門前貼上「恭喜發財」、「財源廣進」等春聯吉祥話;台北市長柯文哲、高雄市長韓國瑜等各縣市首長,近日也紛紛進行「過年發大財」發放小紅包行程,顯而易見大眾對賺大錢、發大財的心理嚮往。
常言:「金錢不是萬能,但是沒錢則萬萬不能。」人生在世,錢財是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必要工具,若沒有錢財,生活恐無以為繼,這是世間生存的法則;然而,財富是否等同幸福人生的保障?
曾在《商業周刊》看到有篇文章提及人與錢的關係,將金錢比喻用來渡河的船,有些人花了一輩子時間在造船,把船愈造愈大,卻忘了渡河;有人造好了船,也渡過了河,卻把船背在身上走路,弄到寸步難行。真正造船、渡河、輕鬆上路的人,少之又少。可見,人們對於看待及運用金錢,仍許多功課要做。
到底人與財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我們要用何觀念及方法來面對錢財?
《大莊嚴論經》中,佛陀告誡弟子阿難「黃金如毒蛇」,對此星雲大師也曾闡釋所謂「法非善惡,善惡是法」,金錢本身沒有善惡,若使用不當,黃金是毒蛇;使用如法,用以生產、儲蓄、孝親、布施等,做妥善管理與運用,黃金也可以是弘法修道的資糧。
由此可知,賺取錢財絕對不是罪惡,然佛法講的正業與正命,即是教導人們從事正當的事業,以君子之道取得財富。佛陀也一再提醒人們:當我們擁有財富時,勿讓錢財綁住我們,變成煩惱的來源,更不要因此牽引更大的欲求與執念。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把財富的範圍擴大,財富不限於金錢、汽車或土地住宅等,這種財富是無常的。佛陀提出真正不為外境所壞、不因生死而失的「七聖財」,包括:讓生命有依止及力量的「信仰」、保護自己身口意的「持戒」、知羞恥的「慚」、讓我們反省改過的「愧」、明白浩瀚佛法所需的「聞」、給人有形或無形利益的「布施」、做人處世的「智慧」;這七種聖財存乎我們一心,是生生世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值此歲末年終之際,各縣市首長發小紅包、喊出要「發大財」時,與其帶領人民賺取現世、一時的財富,政府應更要重視永久、未來的財富,像是深耕教育事業,讓人人知書達禮,普及大眾的智識財富;強化文化發展,傳揚人間真善美價值,增益民眾心靈之財;重視宗教、公益事業,提升人的品質、帶動善的循環,建設身心均富的人間淨土。
世間財富會消失,政治權力會更替,色身也終有凋零的一天,唯有內心的富足方才永垂不朽!盼為政者及更多有志之士能帶領人們涵養智慧之眼,都能運用所能帶給自己和他人幸福與安樂,進而開啟自家寶藏,讓人人擁有真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