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買書成癖。於是短短兩年間,書架上已經滿滿當當。書剛買來時,喜歡在扉頁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並註明購書日期和地點,嗅一嗅它的油墨香。打開來翻翻,讀到精采處,小心地用鉛筆在上面記下彼時的感想。
書是心靈的港灣,但是心情煩躁的時候不會去讀深刻的理論書籍,因為那些多半是翻譯的外文著作,晦澀的術語讓疲憊的腦子超負荷運行,只會更添抑鬱。這時候一些舒緩而不矯情的散文是最佳選擇,或者富含幽默的雜談也是調劑心情的一劑良方。
書是靈魂的伴侶。愛人會捨你而去,即便曾經海誓山盟;親人也不能伴你終老,即便是父母和孩子;而書只要你不丟棄它,它會伴你走到生命油盡燈枯的那一天,即使油墨已不再飄香,頁面已經泛黃,字跡開始模糊。萬物皆脫不開消亡的命運,書也是,曾經小心翼翼地翻閱過古籍室裡的線裝書,有些已經被蟲子蛀得滿目瘡痍,心存不忍,但是想那智者若知道他的書還能流傳至今,澤被後人,應該會很欣慰吧;人在慢慢衰老,書也是,想著自己年屆花甲,可以在暖暖的燈光下,戴著老花鏡循著書上留下的字跡回味年少的灑脫、輕狂、率真的精神之路,未嘗不是件美事;何況乎,內化於心的書永遠不會消逝。
曾經不喜歡買書,也沒有掌握好讀書的方法,書目也僅限於課程指定或者老師極力推薦的範圍。直到上研就所,才真正開始對知識如饑似渴地追求,重要的是遇上了一位點撥自己讀書的導師。他說,書分三類:第一類只需掃一眼書名,便可擱置;第二類則可以瀏覽目錄和序言,並擇重點章節觀之;第三類就是要細細品才能品出個中味道,既然是品,不可能讀一遍就能品出香醇,通常是兩遍三遍才能品出真諦,或者讀第一遍時可能晦澀難解,而間隔的時間裡額外積累的知識能夠使人在重讀該書的過程中茅塞頓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或者說的並不是埋頭苦讀數遍,而是指明知識的聯繫與綴合在領悟書中精髓的重要性。
如今讀書喜歡筆耕不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借來闡述知識轉化的道理。如何把「他山之石」鑿成自家的美玉?做讀書筆記是一個較好的途徑,這樣可以使思維不會過於跳脫至於神遊他處,也能方便再讀時比較幾次的評判作更深入的思索,且印象深刻,不過頗費周折,往往一周時間才能通讀一本,因而此法只適用於讀精品;更多的時候是在翻書,然後在罅隙處批注幾語。
有歲月俱增的群書作伴,心裡不再是童山濯濯,而是層林←郁,霧嵐裊裊,思想的清泉竟也汩汩作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