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以為蘭花養尊處優,要受溫室保護的嬌貴,竟然在大台北的陽台上,向天空展現生命力,向人展現美,原來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蘭花竟然在我的陽台上,開起了哲學課,向我示教說法。
與蘭相識,是生命的奇緣。
那年,朋友送了蝴蝶蘭,不久花朵謝了,隨手一丟放在陽台上,因為忙錄而忘了她的存在,十幾天後她竟然在我的陽台上花枝招展了起來,自繽自紛自綻放,且喜無拘無束。
我一直以為蘭花養尊處優,要受溫室保護的嬌貴,竟然在大台北的陽台上,向天空展現生命力,向人展現美,原來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蘭花竟然在我的陽台上,開起了哲學課,向我示教說法。
原來蘭花綻放在陽台上,才是最美,比溫室中美太多,因為她自在的活,而不是嬌貴的寵。我突然想起一段公案:
僧問:「如何是佛?」師云:「殿裡底。」僧云:「殿裡者豈不是泥龕塑像?」師云:「是」僧云:「如何是佛?」師云:「殿裡底。」僧云:「學人迷昧,乞師指示。」師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師云:「洗缽去。」其僧忽然省悟。
只有讓人回歸單純的生活態度,在單純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得見明白與清淨,陽台上的棄蘭,就讓人忽然省悟。
從此我愛上了蘭花,愛她的清香幽遠、高雅素淡;愛她的氣韻生動、貞靜勻稱。板橋先生說蘭花性喜幽靜,本應生長於深谷峭壁懸崖,對於養蘭於盆,植蘭於室,總有失蘭花的本性,不是正確的養蘭之道。從陽台棄蘭後,深有同感。但對於愛蘭者要賞蘭時,卻須遠登崇山峻嶺,跋涉懸崖峭壁,恐怕真沒幾人能一親芝蘭的芳澤了,但是養蘭實在不必寵蘭、嬌蘭、貴蘭,反而失去了觀蘭的體悟。
我最喜歡的蘭花是「象耳蘭(Phal. gigantea)」,她是蝴蝶蘭中個子最壯碩的,因葉片壯碩有如象耳而得名,原產地在東南亞、印尼一帶,只是生長條件相當嚴苛,前些年印尼發生森林大火,霾害使得象耳蘭幾近絕跡,有朋友問:「這花要多久才能開?」我說:「生長條件不是很好,或許十年或許永不開花。」朋友笑我傻,十年或許永遠的辛苦付出,也許毫無所獲,所為何來?
其實我們養花澆花,是在養自己的心,在澆自己的心。養蘭是生命的功課,重要的不在開花,花開就有謝落,有繽紛就有枯敗,一味的追求開出美麗的花,就要承擔枯萎的殘跡;重要的是過程,萬物本一體,過程中存妙心、具慧眼,可在一花一葉間悟得玄機理趣,一石一盆裡馥芳生命靈感,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看花是花又不是花,養蘭中生高潔幽雅之心,我與花之間進行人格呼喚,彼此精神引渡,不是我在養花,而是花在養我,不是我在澆花,而是花在澆我,於是,心就是一個蘭花園,用彩色的心看世界,就看到了繽紛的快樂,享受燦爛的心情。
所以,十年、二十年不開花又如何,過程中陶冶閒適心性,足以清淨情懷,芬芳生命,繽紛人生,這就夠了。
蝴蝶蘭是屬於單莖類的蘭科植物,單莖類植物的特性是自直立之莖向上生生不息,在它的葉腋莖部有數個芽點,一旦植株受到某種傷害失去現有的生長點時,芽點便發展生成另一棵新生的植株,例如在組織培養技術尚未發展成熟時,便可以藉由把較長的花莖切斷,刺激萌生新芽而取得另一棵分生的蘭花,如此切莖繁殖的方法,也就是俗稱的斷頭。 只聽說有些生物會有斷尾求生的本能,這斷頭之後還能再生的本領,想來也只有像蝴蝶蘭花這類的單莖類植物才有的本領吧。有些時候不小心讓蘭花被蟲上身失去的生氣,狠心讓花斷頭期望重生,果然不久便又從旁冒出新生健康的苗株。人生不也是如此,許多人總是不自覺的背著厚重的包袱與壓力,卻又不捨拋棄,只好讓自己被壓的喘不過氣,想想這蝴蝶蘭花,被切斷莖葉之後,並不是面對死亡,而是另一棵的新生,所以有時放手,將包袱卸下,反而會新生。
胡適先生說:「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不知道胡老的心是惦記蘭花?還是期待苞多?花時過苞也無一個時,如此十足的失落感,看來胡老在文學上能開新境界,在養蘭上,還是功利主義掛帥。
其實每個人養蘭,領悟機趣各自不同,但是只要能心生歡喜,在花間沾一襟馨香,自然和樂,這就夠了。養花在人,桂的清、蓮的聖、蘭的逸、菊的傲、梅的潔、桃的熱情、玫瑰的高雅、牡丹的富貴,美好的花一經慧心觀照,就產生了美的對應。所以人賞花除了表象上的美外,又多了一份精神上的領會;自然彩筆一揮,大千世界嫣然多姿,但還須有慧心,讓花的魂進入我們的魄,呼應著人的品格,以花喻人、人心慕花,花的高潔雅緻,清逸聖貴,淨化人心,有了更高規格的座標意義。
最近看了法國作家珍.法蘭可斯雷蒙與馬錫.理察所寫的「僧侶與哲學家」一書,這是一位哲學家父親與僧侶兒子的談話筆記,兩人在書中對談的重點,是當代汲汲探索的科學與心靈關係,僧侶兒子強調,佛法不是宗教性的教條,而是一種心靈的科學;它也不是純然的知識哲理,更是一種個人內在轉換的實踐。佛法和科學一般要追尋真理,然而佛法的真理教導心靈,才是真正的完美智慧。正如書尾所說,在這場對談中,僧侶兒子想做的是「分享和解釋」,哲學家父親想做的卻是「分析和比較」。當我們跟隨著不同文化背景的父子進行佛法的追尋時,也正以自己的方式踏上了心靈之旅。
讀來受到震撼,養蘭也是如此,不是追尋外表之美,而是心靈之美,在進行內在轉換的實踐,很多人用科學方法讓蘭花開得更美、更久、但是卻忘了養蘭的終極目地在淨化陶冶自己的心靈。
蘭花、是我生命的風景;蘭花、是我美麗的信使;蘭花、是我情感的呼喚;蘭花、是我最深的感悟,請大家一起來聆聽,蘭花在說些什麼?
《作者簡介》
枯籐老樹服務於工程界多年,平時喜歡上網寫作與養蘭,在網路上付出愛心關懷他人,而深受網友喜愛。為了給蘭花找個更好的家,從居住了十二年的台北搬到比較鄉下的楊梅,專門為了蘭花搬家,不算多吧。老頑童的蘭花屋http://gui.myweb.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