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琵在台江國家公園內自在飛翔。圖/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提供
文/蘇林
全球瀕臨絕種的「鳥界嬌客」黑面琵鷺年年來台度冬,今年數量已超過二○○○隻,估計和去年相當,且在明年三月底前都是賞鳥的好時節,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就近遠觀,切勿近距離打擾。
號稱「國際明星鳥」的「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全球族群數量不到四千隻,目前在台灣度冬數量約占族群的六成,大多分布在台南、嘉義沿海一帶的溼地、魚塭及廢棄鹽田內,也有少數會落腳在高雄、宜蘭、金門、雲林,或台北、新北、新竹、花蓮、東沙島度冬。
被嘉南一帶漁民暱稱為「黑面鴨」、「黑琵」的黑面琵鷺,以往都選擇七股一帶鹽田度冬,但前年十月底來此度冬的黑琵數量卻一下子少了五百多隻,相對的,全台各地沼澤、河口卻多了幾處黑琵度冬點,此外,中國江蘇一帶則首度飛來四百隻左右的黑面琵鷺,令當地民眾十分驚喜。
據台灣鳥類專家研判,黑面琵鷺來台度冬地點有擴散的跡象,甚至可能因全球暖化而北移度冬。以保育觀點分析,黑面琵鷺度冬地點分布愈廣,愈可分散生存的風險,這現象也提醒國人,應對更多的溼地、棲地加以關注與保護,以免黑面琵鷺因為食物不足而擇他地度冬。
農委會指出,每年十月,黑面琵鷺會從遙遠的北方陸續來到曾文溪河口,度過冬季育養下一代後,隔年三月再陸續飛離溪口返回北方,此景象是台灣「秋冬限定」的珍稀場景,也是全球鳥友追黑琵的最佳賞鳥景點。
每當此時,東北風不斷從海面吹來,辛苦的漁民們在魚塭上、蚵架上與寒風對抗著,卻從不驅趕魚塭裡、潟湖上悠哉尋找食物的「黑面鴨」,漁民常說:「人要吃,鳥也要吃,鳥仔那有人吃這多。」多願意以魚塭中的小魚苗跟黑面鴨分享,對漁民來說,黑面琵鷺像是每年冬天回來看看的老朋友。
相對於早年黑面琵鷺數量一度僅餘千隻左右,二○一八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結果,共記錄到三九四一隻。台灣則連續多年突破二千隻,顯示台灣溼地環境能供應黑面琵鷺良好的度冬條件,台灣對全球黑面琵鷺數量的增加頗有貢獻。
目前台江國家公園成立的「黑面琵鷺保育中心」,高架在潟湖之上的綠建築,怕鳥類會被建物屋頂反光驚嚇到,在屋頂上種植了草皮,周邊的玻璃也都加設木板遮蓋,希望以友善環境的設計,讓黑琵們HAPPY的安享長途旅行後的假期。
從保育中心往海岸邊走,則沿路設置了賞鳥亭,有望遠鏡可以遠望黑琵優雅的身影,亭內還有志工解說,讓遊客更了解琵鷺的生態,同時也能靜觀療癒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