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便已懂得利用植物的莖皮來搓製繩索,開始認識植物纖維的特性,摸索對它們加以利用的途徑。約在一萬年前,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分別進入新石器時代,隨著磨製石器的廣泛利用和製陶技術的發明,人們對植物纖維的利用也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從出土實物來看,當時人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以野生葛、麻為主的植物纖維的製取和加工技術。
對天然蛋白纖維的利用,也應該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是對家蠶絲的利用。中國的長江、黃河等流域的氣候和植被,都十分適合野桑和野蠶的生長,五、六千年前,這裡遍地有野生桑樹,野蠶無疑也同時存在。由於某種契機,無論是文化的,還是經濟的,人類逐漸地發現野蠶繭上可以取得蠶絲纖維。
根據已有的對野生植物纖維的利用知識,人們把蠶絲織成絲綢,並進一步地將野蠶馴化為家蠶、將野桑改良為栽培桑。由此獲得的蠶絲纖維細軟,光滑而富有彈性,透氣、吸濕性能好,是優等的衣著原料。
商代(前十六世紀~前十一世紀)的甲骨文中,已有關於桑、蠶、絲、綢的記事,表明絲綢在當時人們生活和文化中已占有相當地位;織品已有羅、綾、紈、紗、縐、綺、鏽等品種。
一九七○年,河北城台西村出土的商代中期銅器上,粘附著的絲織物殘痕表明,當時已有平紋的紈、絞經的羅和斜紋綺等。一九七六年,河南安陽出土了著名的婦好墓,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亦是軍功赫赫的女將軍,婦好墓出土的粘在銅器上的絲織品有五種,紗紈類有二十餘例。
七○年代在遼寧遼陽魏營子西周(前十一世紀~前七七一年)墓出土有絲織品二十餘層殘片,其中有一塊錦,說明西周時的絲織緹花技術已有進一步的發展。另據文獻記載,當時交換方式多採用以物易物,有時絲帛也可作為等價物。最著名的例證是記載在西周一件青銅器上的銘文,這篇銘文記述了當時用馬加束絲換得五個奴隸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