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誰能對出下聯?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唐朝王孫李賀在其〈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名句。後人經常以之為上聯求對,卻始終沒人能有對仗工整且意境匹配的下聯,遂成絕對。直到北宋時代,才由大詩人石曼卿在某年中秋賞月時,靈光乍現對出下聯「月如無恨月常圓」,完成堪稱天衣無縫的妙對。
這位解決了千百年來對聯創作之憾的石曼卿,也是傳說的十月芙蓉花花神。
膾炙詩文 後人所道
石曼卿(西元九九四~一○四一年),字延年,宋城(今河南商丘縣)人,官居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秘閣校理,是北宋的大文學家,他的書法及詩詞成就,在文壇均占有一席之地。當時的他以「詩豪」之名,與「詞豪」歐陽修、「歌豪」杜默並稱「三豪」。身後有《石曼卿詩集》傳世。
《古文觀止》列有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文中歐陽修稱石曼卿「軒昂磊落,突兀崢嶸」,並非文飾之辭。石曼卿有許多膾炙的詩文與有趣的事蹟,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醉狂玄鶴舞,閒臥白驢號。」是石曼卿對騎白驢、著鶴氅,醉則鶴舞,四處悠遊的韓愈的欣羨之句。他寫開封的繁塔說:「台高地迥出半天,了見皇都十里春。」使得後人到了開封都要一登繁塔。「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是他〈題章氏園亭〉的名句。
石曼卿有許多題詠風景花草的詩作,名句如「鶯聲不逐春光老,花影長隨日腳流。」、「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通。」、「水活冰無日,枝柔樹有春。」都成了他人吟詠模仿的對象。
延年之筆 顏筋柳骨
石曼卿的書法號稱「顏筋柳骨」,乃出自范仲淹之口。有一次,范仲淹欣賞石曼卿的書法作品,為之神迷,竟如瓷像一般動也不動,經友人推了他一把才如夢方醒,隨口讚歎說:「延年之筆,顏筋柳骨也!」
另一個對石曼卿的詩、書著迷的知名大家就是歐陽修。他在其《六一詩話》中說:「石曼卿……工於書,筆畫遒勁,體兼顏、柳,為世所珍。余家嘗得南唐後主澄心堂紙,曼卿為余以此紙書其《籌筆驛詩》。詩,曼卿平生所自愛者;至今藏之,號為三絕,真余家寶也。」
今廣西桂林桂海碑林的龍隱岩上,留有許多歷代書法名家的字刻,石曼卿的〈餞葉道卿題名〉亦在其中。全帖六十六個真書大字,雄逸堅勁,氣勢非凡,是極為難得的書法珍品,已成國家寶物。
為人風趣 行事突特
除了文學藝術的風雅受人激賞,石曼卿之所以到處受歡迎,最大的因素應是他的詼諧幽默與平易近人。他有許多傳說故事,從中可見其為人之風趣與行事之突特。
石曼卿善飲,也以酷愛喝酒聞名,「無一日不醉」,往往不喝到酩酊大醉不止。他的痛飲方式也頗驚世駭俗,他往往與人喝得或是脫下鞋襪光著身子,美名「裸飲」;或是用桌椅綁住身體坐著喝,號稱「囚飲」;或是爬到樹梢再喝,謂之「巢飲」;或把稻草捲成筒,頭從中伸出去吸喝,再縮回去,名叫「巢飲」。當時的人還以他和唐朝詩仙李白相媲美,連宋仁宗都愛其才,不免也關心他的豪飲狂醉,曾經對臣子們表示希望他能戒酒。石曼卿聽了,果然就不再飲酒了,可是卻因此而生出病來,才四十八歲就一命嗚呼。
石曼卿的成就不僅在詩文方面,歐陽修說他「知濟州金鄉縣……縣有治聲;通判永靜軍……皆有能名。」,可見得他的政績。
根據《歐陽公詩話》所說,石曼卿應是現代「空中撒種」種植法的發明人,和以園藝景觀造福地方的知識分子。歐陽修說他喜愛打彈弓消遣,時常將吃剩下的桃核儲存起來,當作彈弓的子彈。在海州通判的時候,看到海州地方山巒多,而且少有林木花卉,便教導當地百姓將桃核用泥土封包起來,再用彈弓彈射到野外山林間,自己也一有空閒便帶著家僕到野外彈射桃核。這種泥封彈射的方法,正是今日用飛機從空中播種法的濫觴。在他的努力之下,數年後海州地方山野間的桃花開得滿山滿谷,不但改善了當地的景觀,也給農民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傳奇故事 命之君子
石曼卿成為芙蓉花花神,不知始於何時?清朝名儒俞曲園先生在其《十二月花神議》中稱「如原議」而確認其地位;可見其為芙蓉花神之說由來已久。但他的傳奇故事,卻在宋代就廣為流傳。
在歐陽修的《六一詩話》中有則「神仙事怪不可知」的記載:石曼卿死後,他的一些親友故舊有人夢見石曼卿;石曼卿說他已經受封為芙蓉城城主,還邀請親友一起去作客,把那些人都嚇得半死,紛紛推辭;石曼卿為此還頗為不快,氣呼呼地騎上一匹素色的騾子,飛快地走了。
到了清代呂熊的《女仙外史》中也說:「石曼卿所居芙蓉城有五色,翠芙蓉為其一也。」後人或許就因這則奇妙的神話,加上對其風趣個性的親愛,而尊石曼卿為十月芙蓉花花神。
清代汪灝的《廣群芳譜》中說芙蓉「清姿雅質,獨殿眾芳。秋江寂寞,不怨東風,可稱俟命之君子矣。」有人說:「江邊誰種木芙蓉?寂寞芳姿照水紅。」但是看看石曼卿的風趣得緣,他可是一點都不寂寞;反倒是真如芙蓉花一日三變色,「曉妝如玉暮如霞」那麼多采多姿;「傍水施朱意自真,幽棲非是避芳塵。已呼晚菊為兄弟,更為秋江作主人。」才是這位十月芙蓉花花神的真面目。{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