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促轉會針對國防部應配合轉型正義的政策,對於營區與中正紀念堂內的蔣公銅像進行移除,同時新台幣上的蔣公也應在轉型正義的政策下進行調整,對於此事,國防部認為先總統蔣公為國民革命軍之父,對於國軍後輩有示範的作用,因此暫時不願跟進。
對於轉型正義中的移除蔣中正標誌,社會上意見不一,在台灣內部社會中也尚未形成一股強大民意,因此無論在過去或現在,移除威權時代的象徵物品,至今仍然成為政治人物討論的議題,固然單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或許有正面作用,但若從國際層次與中華民國的歷史來說,仍有相當多的討論空間。
從國際層次的角度來說,當時中華民國參與二次大戰,中國戰區內的國軍在蔣中正的帶領下,透過地勢與戰術,成功拖延日本軍隊的部署與戰況,為保持抗戰決心,蔣中正透過滇緬公路的合作,將物資運往中國,增加國軍的優勢。對於當時的西太平洋戰區與印度戰區,皆有戰略牽制日本的作用,原因在於假若非國軍堅持抗日作戰,當時的日本部隊,有可能透過東西連線,達成日德作戰的計畫,不但會延長二戰時間,更不利於當時同盟國的戰術布局。
無論是對於中華民國的歷史,或國軍的沿革史中,蔣中正總統均為國家領導代表,在二戰抗日、國共對峙及後來的撤退來台灣,蔣中正在國家的歷史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歷史地位,特別在冷戰時代,當時的國民政府為配合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不但成功保衛台灣的安全,更奠定台灣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台灣也在國民政府的帶領下,創造出亮麗的經濟表現。
對於當前的台灣來說,意識形態的討論不利於國人凝聚共識,更有加深台灣內部仇恨的可能,台灣雖成功從威權制度轉換成民主體制,但國人對於過去的歷史仍有不同見解,這或許是台灣的宿命,永遠對於過去保持高度的懷疑態度。
誠然蔣中正並非完人,但對台灣民生經濟仍有所貢獻,特別是大陸客與其他的亞洲旅客前來台灣時,中正紀念堂中的憲兵交接儀式與其他小物仍是行銷台北觀光的重頭戲,許多外國人不但慕名而來,更成為大陸了解蔣中正歷史的途徑之一。換言之,外國觀光客普遍抱持正面態度,國人也應順勢而為,保留其相關的建築與內部擺設,才是務實之舉。
國家中的歷史人物,對於一個國家其地位、評價因人而異,無論是當前體制、文物、象徵物等,對於台灣或外人來說,正面價值遠高過於負面評價,任何的政治人物或政府組織,應避免透過歷史觀點的矛盾,來擴大台灣內部的撕裂,長期下來,對台灣只有更多的負面示範作用。
磐石(嘉義縣/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