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是當代一種常見的現象,廣泛的發生在各層面上,例如「數位落差」、「資訊落差」,指的是資訊時代能擁有數位資源或使用數位能力的不平均現象。「知識落差」則意味著對知識的掘取、運用,乃至整體知識涵養的不平均現象。精神與物質的落差,表現在二者高低、懸殊的不相稱狀況。
種種落差有真實的一面;也有虛幻的一面,例如:學習過程中有些人實質上有豐富的內涵,也達到極優的成就,但在重要的考試上,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水準,這就是知識實力與成績分數(或錄取的學校)有明顯的落差。反之,有些人程度不甚良好,卻在重要關鍵時刻(例如重要考試)勝出,這種優勢,對其本人而言,是一種虛幻的成績;與他人相較,也是一種虛幻的勝利。例如:最近國內各種升學、就業考試,落差的真幻現象,比比皆是,得意與失意者,應有此體悟;應做如是觀。
資訊或數位落差,在今日國際社會或各國之內均明顯的存在著,此種落差一方面顯示已開發/開發中國家,基礎資訊建設的差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國之內不同地區、城鄉間的資訊發展不均現象。最特別的是,資訊數位的近用、常用者,與疏離、罕用者之間,形成不同的群體。我們常說「網路族」(網路沉迷或網路成癮者)與「網路疏離族」(包含不會使用與不願多使用者)形成新的「階級」分立,它不同於馬克思以生產工具之有無,來區分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而是以數位之近用/疏離,來重新界定資訊階級。
大家都能感受實體的資訊落差,使現代人生活在不同的資訊時代裡,生活豐富而多彩,另一些人則不會、不能使用資訊科技,而產生新的「資訊貧富階級」。然而,深一層觀察,卻又不盡然如此。對網路依賴日深之際,日常生活受制於網路者不勝枚舉。不久之前,我個人在桃園國際機場辦理出國手續,突然電腦聯線失靈,一群旅客與櫃台作業員,停滯在那兒數十分鐘,此一事例在各行業、各時空均常發生。另外,網路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宣告人際互動的虛擬性與生活的侷限性:「天涯若毗鄰」與「毗鄰若天涯」同時並存;「資訊豐富多元」與「生活單調蒼白」同為虛、實悖論的寫照。
明代王陽明詩云:「山近月遠覺月小」,也是一種真幻落差,「山近」所以覺得比「月」還大,因此,他說「若人有眼大如天」,就會把真實的遠近、大小辨別出來,可見真幻落差與落差的真幻,又形成新的循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