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年僅三十五歲的小吳為了討生活,每天都工作到體力透支才返家,日前感到嚴重背痛,疲倦感也讓他常常遲到。
日前他受不了背痛,赴復健科就診,復健達半個多月未見改善,後續再做檢查才發現是「胰臟癌末期」。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資料統計,我國胰臟癌患者人數逐年攀升,從二○○六年到二○一五年平均每年成長幅度約百分之六,近年來,每年約有近兩千位的新診斷的胰臟癌病患,每天約有五點五人受到胰臟癌的威脅,死亡率極高。
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胰臟癌年輕化的趨勢也增加,原先好發在六十歲左右的疾病,診間卻已常常見到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的年輕患者,最年輕的患者甚至只有二十三歲。
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葉大森表示,胰臟與肝臟是並列身體的兩大沉默器官,胰臟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更精確地說,胰臟癌的症狀沒有「專一性」,像是背痛、食慾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症狀,皆讓人難以聯想與胰臟有關,胰臟癌患者,最常出現「背痛」的症狀,大多都會先尋求骨科、復健科的治療,使得延誤治療良機。
葉大森表示,胰臟癌若能早期被發現,腫瘤小,可以透過手術根治,但是胰臟癌發現的時間已經到了第三期以後,幾乎難以治癒,僅有一成到兩成的患者可以採取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也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五存活率超過五年,其餘患者僅能透過傳統抗癌藥物治療,但胰臟血管分佈少,抗癌藥物難透過血液被胰臟吸收,傳統藥物僅能增加三到六個月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