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蔡詩萍說,如果人們有「中場」的概念,就更能惜福,珍惜有限生命與未來。圖/人間社記者許引玉
【記者李祖翔大樹報導】「二○一八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名家講座邀請榮獲第五十二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的名作家蔡詩萍演講,以「你敢不敢再定義自己一次?人生中場的反思」為題,教導聽眾如何珍惜生命的有限並活出下一個春天,他用《百年孤獨》作者的話作結:「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發聾振聵地喚醒迷途的人。
從外表難以相信對世界充滿熱忱、擁有十餘年馬拉松長跑習慣的蔡詩萍已經六十歲;為了保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他正朝著「花甲美魔男」的目標邁進。為什麼六十歲要重新定義自己?他說,如果人們有「中場」的概念,就更能惜福,珍惜有限生命與未來,不會陷在不快樂的日子中,然後渾渾噩噩一輩子。
多付出一點 他人生命契機
「中場」的意思,是人生走到一半時該思考是否要改變?如果改變了,可以終結過去所有的不愉快!他以詩人余光中、小說家王拓和畫家林惺嶽的故事為例,余光中和王拓是好友,因對文學的意見不同,走到對立面,在王拓擔任文建會主委時,第一件事就是拜會余光中,二十幾年不相往來的他們並肩漫步,一笑泯恩仇;在蔡詩萍印象中,余光中也甚少談論過往紛擾,不過晚年搬到高雄居住,還寫了首很美的詩〈讓春天從高雄出發〉,「他們都做出了自己的改變」。
而「中場」有時候是別人為你創造的,例如林惺嶽,他辦了一場名為「大自然奇幻的光影」畫展,特別要獻給余光中,因為余光中夫婦曾在自己落魄到想輕生的時候邀他共進晚餐,才有了如今畫作,以及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三任總統和外賓都欣賞的國寶級畫家。蔡詩萍說,誰也不知道自己平凡的舉動會在別人生命中留下什麼,但請相信,多付出一點可以讓小兒麻痺當博士、罕病患變超人,如輔具讓偉大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不致在二十一歲發病時放棄生命。
有了中場概念,接著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蔡詩萍認為,如果把人生看成一直線,邁入秋天就該哭了,因為冬天快來臨;若把人生看成一個又一個循環,那麼四十歲有四十歲的春天,六十歲有六十歲的春天。而六十歲才思考人生中場是否太晚?他說不盡然,至少會明白,以八十歲為限,還有二十年可以好好活,會更加惜福。
做義工付出 未來明確期待
「人要重新認識自己才找得到中場時間,寫作(如日記)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人生乏味,肯定是因為不知道它的意義何在。蔡詩萍再舉經濟學家查爾斯.韓第回家奔喪的例子,為他爸爸送行的一千多人都是爸爸幫助過的人,他捫心自問:「換作是我,臨終時多少人真心擁抱我?我值得被愛嗎?值得被尊敬嗎?」四十九歲的人生中場,他決定辭職,當一名獨立工作者,保障自己的精神生活,「如果讀他們的書,就會有些收穫。」
最後他用《百年孤獨》的作者、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說的:「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記住』的日子、『為了講述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他奉勸不快樂的人要有了解自己的「中場」時間,思考下一步怎麼走,但若是已經在佛館當義工就不用有這些煩惱,因為對未來已經有明確的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