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張美玲分享經驗,認為大眾運輸搭乘環境可以更友善。圖/伊甸基金會提供
【本報台北訊】交通部統計,二○一六年台灣運具次數之公共運輸市占率達百分之十八點一,為歷史新高,但衛福部調查顯示,近六成身心障礙者近一年來未使用過公共運輸工具,失智症患者更有近八成在近一年內未使用過。伊甸基金會昨天舉辦「長者及身心障礙者交通及運輸服務國際大會」(TRANSED),呼籲大眾運輸工具不應排擠身障者與長者。
參與大會的張美玲,因罹患小兒麻痺症不良於行,仍喜愛出遊,曾去日本東京、大阪、北海道、京都等地遊玩。她表示,會去這些地方,正是因為日本對身心障礙者較友善;在台北有時騎樓停滿機車或腳踏車,行人和身心障礙者只能到機車道,與機車爭道,險象環生。
張美玲指出,每次外出旅遊,交通是最頭疼的問題;以搭火車為例,一般人走樓梯橫跨月台,幾分鐘就能出站,但輪椅族或行動不便者只能靠電梯或升降坡道,光是出站就得花數倍時間。
張美玲表示,有時公車未配有無障礙設備,只能包計程車,一小時就要五百至六百元不等,對障礙者而言是筆龐大負擔。喜愛出遊的她說,「就只能減少出遊次數」。
除了對身心障礙者不夠友善,衛福部調查也指出,失智症患者有近八成過去一年未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伊甸基金會指出,雖然身心障礙者對無障礙交通環境的需求不盡相同,但行的權利不應有所差異;打造友善環境,除了政府要帶頭推動無障礙建設,社會大眾也要加強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