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師
四禪有四項功德支:1.不苦不樂支,不與苦樂相應;2.捨支,能捨棄三禪的喜樂定而不生憂悔;3.念清淨支:由於平等智的觀照,所以禪定分明,念頭清淨,是名念清淨支;4.一心支:由於禪定之心寂靜,雖然面對眾多的因緣,內心不會有所動念,所以叫做一心支。
三、四禪的體用:如《纓絡經》所說:四禪時,所產生的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及一心的四功德支為因,有此四因,才能進入默然心定為果。能進入默然心定,才能出生四功德支,故默然心為「體」,四功德支為其「用」。
四、四禪的深淺:四禪的深淺相,如前面所說,比初禪、二禪、三禪的禪定境界深;但與無色界的禪定來說,四禪的境界較淺。
五、四禪的進退:四禪的境界,如三禪一般,證入四禪之後,因根性不同,會有退分、住分、進分、達分等四種因緣。即有人進入四禪後,還會退失;有些行人,能安住定中;有些行人,能於心不動念下,再往無色界的定境升進。
六、四禪的功德:四禪的功德,也具有離五蓋煩惱,及具足四功德支的善心功德。
於色界四禪中,只有四禪具有離憂、喜、苦、樂的過失,而善心、敬、信、慚愧及信、戒、捨、定、聞、慧六善法,也都是從四禪的不動定所產生的。它的功德及善根,要比前面三禪的功德,深厚而且殊勝。
問:現在說明菩薩道的修持,應說諸法空相,為何要說世間凡夫有漏的四禪呢?
答:《大智度論》中提到:菩薩如何於禪定中,對相不起貪著?又如何於空法中,而起諸禪定?龍樹菩薩說:菩薩知道五欲與五蓋,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空無所有,故要捨棄五欲與五蓋是很容易的。但眾生不了解因緣的空性義,反而貪著五欲。由於對五欲的貪著,所以無法進入甚深的禪定法樂。
菩薩為了憐憫眾生,發起慈悲心,而教眾生修行禪定。告訴眾生將心繫於緣中,如能遠離五欲、去除五蓋,就得以進入初禪。有了初禪的歡喜後,因禪定的歡喜會動亂心念,所以,遠離初禪的歡喜而進入二禪;更進一步,遠離三禪的遍身樂,最後遠離一切的憂悲苦樂,出入息自然停止,而進入四禪。
菩薩雖知諸法空相,但因眾生不知,故修禪定之法,來教化眾生。而且,菩薩修行禪定,不取相、也不愛著,只為使戒行清淨,成就智慧故。{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