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起源於中國。關於起源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為伏羲氏化蠶桑為帛;一為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從娘家帶來了養蠶織綢的技術,教給中原人民。他們二人都是傳說中的人物,前者被尊為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始祖,後者被尊為新石器時代的部落聯盟領袖。因此,前者可能是利用野蠶繭,後者可能是馴化野蠶而家養。但這不純粹是猜想,有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相印證。
最早發現早期蠶絲實物的是一九二六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西元前五○○○~前三○○○年)中出土的半個蠶繭,蠶繭被鋒利的工具切去一半。經美國斯密森學院鑒定,確實是蠶繭。
時隔三十多年後,在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西元前二七○○年)中,發現一批絲麻紡織品,其中有平紋綢片和用蠶絲編結的絲帶,以及用蠶絲加拈而成的絲線。更重大的發現是一九八○年在河南省滎陽青台村仰紹文化遺址第七文化層出土的兩個甕棺,棺內有絲織物殘片。
據觀察,屬典型的桑蠶絲,有平紋織製的紗和以二根經絲成組的絞紗,稱之為羅,羅還帶有淺絳色,專家認為它是先經練染再染色的,所用的染料可能是赭鐵礦一類。第七文化層距今已五五○○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