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玉器紋飾,以虺龍紋為主要的題材,這種紋飾以側面的龍首為主,具有
圓眼、翹鼻、張口、吐舌的形象,常以細小的形態布滿器表,形成抽象繁密的風格。由於虺龍紋的製作方法,會隨著時間的早晚與區域性的差異而改變,因此產生雙線虺龍紋、寬線虺龍紋、浮雕虺龍紋及單線虺龍紋等形態。
以下即從製作工藝的角度,分析這四種虺龍紋的特色。
一、雙線虺龍紋
雙線虺龍紋盛行於春秋早期,它的製作方法是用細砣雕琢的雙線紋,組成翹鼻、張口、吐舌的側面龍首形象,所以稱為「雙線虺龍紋」。
雙線虺龍紋在玉璧、玉珩等幾何造形上,大多沿著器物的形狀作規律性的分布。例如在山東省蓬萊縣村裡集墓葬所出土的春秋早期玉璜,呈上弦月形,左右兩端各有一個繫帶孔,表面雕琢三排雙線虺龍紋,即是順著玉璜的弧度排列,而布滿器表的。
但是在象生動物玉飾上,雙線虺龍紋的安排則隨器而異。例如在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墓所出土的獸面玉飾上,雙線虺龍紋以相背、相對或倒向的姿態,做對稱性的分布。然而在同墓出土的虎形玉飾上,雙線虺龍紋則有朝上、朝下、朝左、朝右等不同的形態,布滿玉飾表面,展現出抽象繁密的樣稿組裝風格。
二、寬線虺龍紋
寬線虺龍紋盛行於春秋中晚期,與雙線虺龍紋一樣,具有翹鼻、張口、吐舌的側面形象,因為兩線之間的距離較大,所以稱為「寬線虺龍紋」。
寬線虺龍紋的製作方法比雙線虺龍紋複雜。首先,玉工用細砣雕琢二條間距較寬的雙陰線,用斜砣將雙線之間琢磨為傾斜的坡面。其中,在象徵口鼻的S紋處,必須分為上、下兩半,讓斜砣由相反的方向來雕琢,使整個S紋猶如兩C相連一般,並在中間產生一道斜轉的凸稜。
例如在河南省淅川縣徐家嶺一○號墓所出土的玉環上,有四個寬線虺龍紋順著環狀器表排列,每個虺龍紋以網格狀的橢圓形為眼,寬線S紋、雲紋、穀紋勾勒五官等輪廓,每個寬線紋皆以斜砣琢磨成坡面,口鼻處還有一道突起的斜稜。這些高高低低、平斜扭轉的線條,也會產生光影閃爍的效果,為平面紋飾增加一些立體生動的感覺。
三、浮雕虺龍紋
浮雕虺龍紋盛行於春秋晚期,它的製作方法比前二者更為複雜。玉工必須先用細砣在玉器的表面上,陰刻出龍紋的輪廓,然後在輪廓線的內外減地,形成浮雕雲紋和穀紋,拼出虺龍的雛形,最後再雕琢圓眼和細扭絲紋,即可完成浮雕虺龍紋的製作。
由於浮雕虺龍紋是用許多雲紋、穀紋、S紋所組成,不僅可以呈現側面龍首的形象,還可以表現奔跑的腿部,使浮雕虺龍紋顯得更加生動。例如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所出土的玉珩,表面以二道細扭絲紋區分為三個區塊,左右兩端各有一個面向外側及面向下方的虺龍,中間的扇形區域則雕琢二個彼此相背的虺龍。玉工透過浮雕雲紋、浮雕穀紋及細扭絲紋的組合,讓虺龍紋產生奔騰的力量與動感,成為浮雕虺龍紋的特色。
四、單線虺龍紋
單線虺龍紋是春秋中晚期秦地區所盛行的紋飾,它的製作方法是先用砣具淺刻的線紋打稿,再逐步深刻成紋,雖然翹鼻張口的側面形象與其他的虺龍紋一樣,但是紋飾全部都以單陰線組成,因此稱為「單線虺龍紋」。
單線虺龍紋也以細小的形態、規律的次序排列在玉器的表面上,例如陝西省鳳翔縣雍城所出土的玉璧,形體較大,內孔較小,器表由內至外,排列了三圈或四圈的單線虺龍紋,線紋走向呈垂直方轉或是三角形的轉折,呈現秦國地區的紋飾特徵。
春秋時期的虺龍紋,不論是雙線、寬線、浮雕或單線,始終以固定的側面形象,維持著抽象繁密的風格。到了春秋晚期以後,虺龍紋開始出現解體的趨勢,為戰國時期的規律性紋樣,揭開演變的序幕。
下期即以戰國玉器為題,說明戰國時期的紋飾,如何在春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逐漸轉變出自體性的紋樣。{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