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玉器的紋飾製作

吳棠海 |2005.10.21
546觀看次
字級

春秋時期的玉器紋飾,以虺龍紋為主要的題材,這種紋飾以側面的龍首為主,具有圓眼、翹鼻、張口、吐舌的形象,常以細小的形態布滿器表,形成抽象繁密的風格。由於虺龍紋的製作方法,會隨著時間的早晚與區域性的差異而改變,因此產生雙線虺龍紋、寬線虺龍紋、浮雕虺龍紋及單線虺龍紋等形態。
 
以下即從製作工藝的角度,分析這四種虺龍紋的特色。

一、雙線虺龍紋
雙線虺龍紋盛行於春秋早期,它的製作方法是用細砣雕琢的雙線紋,組成翹鼻、張口、吐舌的側面龍首形象,所以稱為「雙線虺龍紋」。

雙線虺龍紋在玉璧、玉珩等幾何造形上,大多沿著器物的形狀作規律性的分布。例如在山東省蓬萊縣村裡集墓葬所出土的春秋早期玉璜,呈上弦月形,左右兩端各有一個繫帶孔,表面雕琢三排雙線虺龍紋,即是順著玉璜的弧度排列,而布滿器表的。

但是在象生動物玉飾上,雙線虺龍紋的安排則隨器而異。例如在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墓所出土的獸面玉飾上,雙線虺龍紋以相背、相對或倒向的姿態,做對稱性的分布。然而在同墓出土的虎形玉飾上,雙線虺龍紋則有朝上、朝下、朝左、朝右等不同的形態,布滿玉飾表面,展現出抽象繁密的樣稿組裝風格。

二、寬線虺龍紋
寬線虺龍紋盛行於春秋中晚期,與雙線虺龍紋一樣,具有翹鼻、張口、吐舌的側面形象,因為兩線之間的距離較大,所以稱為「寬線虺龍紋」。

寬線虺龍紋的製作方法比雙線虺龍紋複雜。首先,玉工用細砣雕琢二條間距較寬的雙陰線,用斜砣將雙線之間琢磨為傾斜的坡面。其中,在象徵口鼻的S紋處,必須分為上、下兩半,讓斜砣由相反的方向來雕琢,使整個S紋猶如兩C相連一般,並在中間產生一道斜轉的凸稜。

例如在河南省淅川縣徐家嶺一○號墓所出土的玉環上,有四個寬線虺龍紋順著環狀器表排列,每個虺龍紋以網格狀的橢圓形為眼,寬線S紋、雲紋、穀紋勾勒五官等輪廓,每個寬線紋皆以斜砣琢磨成坡面,口鼻處還有一道突起的斜稜。這些高高低低、平斜扭轉的線條,也會產生光影閃爍的效果,為平面紋飾增加一些立體生動的感覺。   

三、浮雕虺龍紋
浮雕虺龍紋盛行於春秋晚期,它的製作方法比前二者更為複雜。玉工必須先用細砣在玉器的表面上,陰刻出龍紋的輪廓,然後在輪廓線的內外減地,形成浮雕雲紋和穀紋,拼出虺龍的雛形,最後再雕琢圓眼和細扭絲紋,即可完成浮雕虺龍紋的製作。
由於浮雕虺龍紋是用許多雲紋、穀紋、S紋所組成,不僅可以呈現側面龍首的形象,還可以表現奔跑的腿部,使浮雕虺龍紋顯得更加生動。例如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所出土的玉珩,表面以二道細扭絲紋區分為三個區塊,左右兩端各有一個面向外側及面向下方的虺龍,中間的扇形區域則雕琢二個彼此相背的虺龍。玉工透過浮雕雲紋、浮雕穀紋及細扭絲紋的組合,讓虺龍紋產生奔騰的力量與動感,成為浮雕虺龍紋的特色。  

 四、單線虺龍紋
單線虺龍紋是春秋中晚期秦地區所盛行的紋飾,它的製作方法是先用砣具淺刻的線紋打稿,再逐步深刻成紋,雖然翹鼻張口的側面形象與其他的虺龍紋一樣,但是紋飾全部都以單陰線組成,因此稱為「單線虺龍紋」。  

單線虺龍紋也以細小的形態、規律的次序排列在玉器的表面上,例如陝西省鳳翔縣雍城所出土的玉璧,形體較大,內孔較小,器表由內至外,排列了三圈或四圈的單線虺龍紋,線紋走向呈垂直方轉或是三角形的轉折,呈現秦國地區的紋飾特徵。   

春秋時期的虺龍紋,不論是雙線、寬線、浮雕或單線,始終以固定的側面形象,維持著抽象繁密的風格。到了春秋晚期以後,虺龍紋開始出現解體的趨勢,為戰國時期的規律性紋樣,揭開演變的序幕。

下期即以戰國玉器為題,說明戰國時期的紋飾,如何在春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逐漸轉變出自體性的紋樣。{33}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