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教育部配合行政院「少子女化對策」,兩階段推動準公共化機制,首波在六都以外十五縣市辦理,目前已有百分之三十六、二百七十五家符合要件的私幼加入成為準公共化幼兒園,估計受益幼兒達三萬名。
教育部昨天召開記者會,發表「準公共化幼兒標章」,營造幼兒園、家長、教保人員與幼童四贏局面,自今年七月公布計畫實施,目前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已增設六百五十六班,增加一點七萬個就學名額,加上準公共化私幼的三萬名額,減輕許多家庭幼教以及經濟的問題與負擔。
目前幼兒就讀公幼每月繳費二千五百元、非營利幼兒園三千五百元、準公共化幼兒園四千五百元,至於低收及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則全數免費。
國教署代署長許麗娟表示,明年八月起實施的育兒津貼政策,包括就讀非準公共化私幼、父母自己帶或請保母帶的二至四歲幼兒,政府每月將提供二千五百元津貼,但發放對象必須所得稅繳稅費率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家庭。預計在明年準公共以及育兒津貼政策經費將達二百零六億元。
教育部統計,目前公共化加上準公共幼兒園的供應量以金門縣比率最高,達九成三,嘉義縣、宜蘭縣、澎湖縣比率達七成以上,而台東縣、花蓮縣、南投縣、屏東縣、雲林縣、基隆市也都在五成以上,僅苗栗縣、新竹市及新竹縣不到四成。明年第二階段推動的對象則將擴及六都。
屏東縣私立里禾幼兒園教保園陳素萍則表示,過去教保人員的工作與薪資待遇不成比例,造成許多倦勤狀況,但準公共化政策提供保障薪資,不僅讓教保人員感受尊重,同時更可以留住人才,而且以前要招生,最常聽到家長的反映是「月費太高」,現在準公共化減輕了家長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