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公職選罷法規定,選前十日不得報導、散布、評論和引述民調,顯然傳統的選舉民調,存在許多足以影響選民投票傾向的瑕疵,包括機構效應、發問方式題目、政黨及候選人可能操作等,身處物聯網時代,為何不能以網搜熱度代替傳統選舉民調?
民調機構數及民調出爐頻率快速增長,不表態率與拒訪率,常常高達三成,市內電話無法代表多數用手機的現代網路族群,在家接電話的以年長者居多,每一支市內電話代表的選民數,也因少子化而減少,民調常常被政黨視為影響選民投票的選戰宣傳一部份,甚且被政黨當作配票及選戰策略,傳統民調可信度也因未跟隨網路潮流而低落。
國發會統計,截至二○一七年底,台灣上網人口已衝破一千七百四十萬,上網率達百分之八十二點三,扣除嬰幼兒,幾乎九成五的選民使用網路,網路使用時數比之前更多、資訊更多元、年齡分布更廣、區域更擴散,網搜數據可以科學分析閱聽者,以修正選戰策略。
有媒體報導,二○一四年縣市長選舉,「選前一個月網搜熱度」高者比低者當選率高達百分之六十八點一,上網比例較高的六都當選率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三點三,準確度已經比傳統的選舉民調高,顯然,網搜趨勢有逐漸取代傳統民調的優點,亟需政府及社會大眾調適。
網搜趨勢較傳統民調即時,讓專家學者以修正後的網搜趨勢,另外制定適合時代潮流的網搜熱度,即可取代傳統的選舉民調,才能跟上物聯網潮流。林清淵(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