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田
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曾經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同村協力》。這是引用自非洲的一句諺語,意思是:要教好一個孩子,必須要動員全部村民的力量。而這也是國內推動社區營造的基本理念: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大家一起來,社區會更美好,鄉親也會更幸福!
最近,彰化老家的社區舉辦不少「同村協力」的活動,其中,鄉親一起合作做芋頭粿,最有趣,也最好玩!
做粿,是一件非常耗費人力且繁複的工作,特別是一次要完成兩、三千個手工粿,更是龐大的工程,非得要分工合作不可。
做粿前一晚,要先將米浸水,凌晨兩三點時,負責輾米漿的人就要開始工作了。輾好的米漿用高速脫水機脫水後,就是白白的「粿粹」。
天還未亮,做粿的大隊人馬陸續前來報到,絕大多數都是七、八十歲的婆婆媽媽們。可別看她們歲數大,「做粿」可是箇中高手,有關的眉眉角角,個個說得眉飛色舞,就好像回到了年輕時的歲月!
三、四十個長輩們,大家自動分工,有人剪粿葉、洗粿葉,有人削芋頭,有人準備內餡,有人用秤分「粿粹」,有人開始做粿,還有人生火燒開水,準備用大灶炊粿囉!
沒過多久,一籠籠炊好的芋頭粿,擺放在長條桌上降溫,誘人的香氣味四處飄散,讓人口水直流,忍不住想先嘗為快。
鄉親們一起協力做粿,不但可以重現傳統美食,而且鄉親們聚在一起,邊工作邊聊天,還可凝聚鄰里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義賣所得將全數提供給村裡的巡守隊、義工團和關懷據點使用,這不但是另類的「同村協力」,更是社區營造的成功範例。
曾有台北的朋友專程南下參與做粿的過程,他們說,看著高齡長輩興高采烈地一起做粿,氣氛溫馨和樂,心中有著無比的喜悅和感動!
我喜歡這種蘊含著「古早味」的傳統習俗,每次回老家省親,總是期盼著能碰上類似的活動。但願,故鄉一起做粿的習俗可以代代相傳,讓我們找回從前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