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十章中的第四章,說明止觀能總攝一切法。何故?因止能使現象諸法歸於寂靜,如針炙治病,只要能灸入穴道,就能治一切病。觀能觀照諸法理體,就能具足一切的佛法。如同獲得珠王的如意寶珠,獲得如意寶珠,就等同獲得眾多寶物一般。
現在,說明止觀廣攝一切法,有六項內涵:一、攝一切理,二、攝一切惑,三、攝一切智,四、攝一切行,五、攝一切位,六、攝一切教。這六項內容,有其生起的次第,不管佛出世不出世,法性常住(理);由於眾生迷於真理實相,故生起生死煩惱(惑)。隨順道理而生起觀照,此是智慧的部份(智);因了解故能實踐,由實踐故能入證道階位中(行);因修道階位的圓滿,故能教化他人(位)。所以,舉凡事理、解行、因果、自他等次第,皆是止觀所含攝的內容。
一、攝一切理:以三止三觀攝盡一切理,理即是三諦法。如前面所說,因四教的法義不同,而有偏、圓、權、實之別,除此之外,更無其他的諦理了。既以止觀來顯理,即攝一切理也。
二、攝一切惑:對治所有無明煩惱的方法,都不出止觀二法。從三世來說,過去生不知道世間真理,而起生死惑業,即是無明。因無明對現象起貪,即是「行」;由於過去行為的造作,才有今生投胎的識;因有分別妄取的識,才有精神與物質結合的「名色」;因有名色的產生,才有「六入」根的生起;六入接觸外境而有「觸」;隨觸對六塵的起心動念,才有苦樂的感「受」;因苦樂的感受,生起喜樂的「愛」;由愛而執「取」;由於執取,就產生業存在的「有」;因已造業,必有來「生」;有生也必定會有「老」、「死」的變異。
這十二支因緣如車輪,互為因果,輾轉不停,故又稱十二牽連、十二輪。這十二支因緣,因煩惱(惑)造作業,由業而有苦,苦通煩惱,故名「惑、業、苦」三道。又,這十二因緣,分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間隔,故名分段。
迷惑真理不得解脫,此即是病。要對治病,就必須知道藥方,此藥方就是「從假入空」的止觀。故從藥就知道病理,所以此生死煩惱是「從假入空」所含攝。(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