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歸於好」,意思是說經過一番對談溝通後,雙方終於前嫌盡釋,和好如初。
典出《左傳‧僖公九年》:「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宰孔先歸,遇晉侯曰:『可無會也,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其在亂乎。君務靖亂,無勤於行。』晉侯乃還。」
典故的大意是說,春秋時魯僖公九年(西元前六五七)秋季,齊桓公為擴張實力,在葵立(今河南省蘭考縣、民權縣境內)邀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相會結盟,立了五禁。不可阻塞水源、不能阻礙各地糧食流通,不可改換嫡子,不可隨便處死大夫;要尊賢育才,選拔賢士,不讓士人世襲官職;同盟的諸侯們自與會時起,就要和睦共處,要「言歸於好」。
齊桓公的盟約從表面看來非常正義、公道,晉獻公得知後當即驅車趕往葵丘,準備與齊結盟。而周朝太宰宰孔對齊桓公的真正意圖了若指掌,他對晉獻公說:「齊侯(齊桓公)說什麼「言歸於好」,都是騙人的,他真正的目的是靠結盟來聚攏諸侯們的實力,協助自己攻打楚國,而後稱霸天下,您可千萬不要上當。」晉獻公聽了宰孔的話,便打道回國了。
諸侯國終究沒有「言歸於好」,但此詞自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