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一名六十幾歲的老先生,右腳小腿嚴重潰瘍、組織壞死,走遍台北整形外科,長期以左腿肌膚補右腿,但就是好不了,也因此連左腿都是傷,直到他到血管外科就醫,才發現疾病起因動脈疾病,還好即時發現病因、處理,免去截肢之苦。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王水深表示,周邊動脈疾病,造成腿部沒有血管流通,初期下肢疼痛,出現間歇性跛行,嚴重可能發生壞疽甚至需要截肢;但多數人會尋求皮膚科、整形外科,醫師沒有發覺是動脈疾病,只是做清瘡、植皮,實際問題沒解決,不斷復發;其實要了解是否起因於動脈疾病,只要摸一摸脈博,看是否有血液流通就知道了,像腿部就需摸趾背動脈、後脛動脈了解。
王水深指出,對於動脈疾病造成的間歇性跛行,多數人也會與假性跛行混淆,容易看錯科別;最近就有一名六十幾歲的老先生因動脈疾病造成跛行,但卻到骨科就醫,骨科醫師為其進行X光、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骨頭壓迫到神經,開刀之後卻發現依然跛行;後經血管外科醫師發現摸不到脈搏,才知道跛行起因於動脈疾病,老先生在骨科白挨了一刀。
醫師說,動脈疾病的跛行走一段路後才會發作,步程固定,症狀是絞痛、很累,暫停走路數分鐘就可緩解;但假性跛行無論走路、久站、彎腰、翻身都會發作,步程不固定,症狀為刺痛、很虛,坐或臥十五分鐘以上即可緩解,兩者並不相同。
醫師也提出,約有二成的周邊動脈疾病患者,一年內會因為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甚至死亡。周邊動脈疾病患者中,有六成以上伴隨二到三處的血管栓塞;這類患者的國際治療準則抗血小板藥物,可有效預防中風、心臟病,而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兼具預防與治療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