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觀漢 展現人性最美的一面

 |2005.10.24
988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中國原子能之父孫觀漢,因吸入性肺炎以及細菌性腦膜炎於本月十四日辭世,享年九十二;昨天在他的告別式中,觸目所及都是他慈祥的微笑,眾朋友用「人生最美的是朋友」評論他的一生。

孫觀漢教授畢生奉獻原子能科學,但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卻是當年以一隻筆拯救文字獄中的史學家柏楊,當時兩人根本素不相識,孫觀漢顯現人性最美的一面。

孫觀漢早年以清華公費留美,取得匹茲堡大學物理博士,後來鑽研核子物理研究,被美國時代周刊推崇為核子物理研究新頁的開啟者。除了科學家的身分,他在藝文界也經常為文直言,批評台灣時弊。

民國四十八年孫觀漢應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邀請,返國規畫我國的原子科學發展,並擔任第一屆的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內第一座原子爐也是在他手中完成。他更經常代表中華民國出席國際有關原子科學的會議,並曾任我國駐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常會代表團顧問,被尊稱為「中國原子科學之父」。

孫觀漢一生恰可以泰戈爾名句「愛是豐盈充實的生命,一如盛滿醇酒的杯子。」作為寫照。他的名言是「有心的地方就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有美。」他自己更是奉行不渝。

孫觀漢八十幾歲的時候,當時四川九寨溝剛開放,他很想要去,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許素朱就跟另一位女生扛著他上山;告別式中許多照片,是孫觀漢扶弱濟貧的紀錄,有一張就是孫觀漢看到東非衣索匹亞難民很可憐,和許素朱一群人到特地遠赴去非洲去關懷。

雖然孫觀漢生前曾希望把遺體捐給醫學中心作解剖教學,骨灰撒作肥料或垃圾,但晚年照顧孫觀漢起居生活的忘年之交許素朱說,可能會將骨灰火化後,運回大陸與孫的母親同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